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行业新闻 >> 正文
草间弥生 全世界都是她的美术馆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11:44 点击:







    《水上萤火虫》     ①用《黄色的树》包裹的大厦 ②《通往新空间的路标》     ③草间弥生十岁留影 ④草间弥生1969年在纽约中央公园行为表演中     现场:波点爬满美术馆     对草间弥生而言,纽约是一种“回家”,1973年她回到日本之前,在纽约生活了15年。1957年,28岁的草间弥生带着100万日元来到纽约,带着自己的画挨个画廊兜售,却鲜有人问津。她始终作为“局外人”被这座城市所孤立,这样的情况在草间弥生抵达纽约18个月后有了转机。cdn-wwW.2586.WaNg她的5件作品,参加了当时第10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无处不在的波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在惠特尼美术馆官方网站上有一组黑白照片,1969年时她在纽约中央公园进行了一场行为艺术的表演,身着一件布满星星的上衣,露出内衣,身材也算曼妙,身上还有很多白色圆点。     纽约的展览延续了泰特,是对草间弥生所有作品的回顾,以创作时间为序陈列,300余件平面及装置作品,占满了美术馆4层空间。一楼大厅装置了和空间紧密结合的《水上萤火虫》(Fireflies on the Water,2002),这个大型的装置作品在回顾展开幕一个月前就已经进驻了美术馆,每次只允许一个参观者进入,每个人被允许停留一分钟,一个人面对这个由无数镜面和斑斓灯光构筑的奇妙世界。这个世界被构筑在水上,参观者要通过脚下的木质走道走入空间。据说,在回顾展开幕当天,英国女星爱丽丝·伊芙迷失其中,走入了波光粼粼的水中。     开幕式,这个被红色波点铺满的美术馆,挤满了来自纽约城中的名流、艺术家与明星,他们的餐盘上也摆放着圆形的红色食物。草间弥生坐着轮椅出场,她把这归结于工作太辛苦,损害了她的关节:“我自己完成全部作品,没有一个助手。这就是我为什么需要坐在轮椅上,我用身体完成作品,这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贯穿我的生命。”     草间弥生有很多工作照,那些场景中,她戴着红色假发描着红色唇膏,看上去与正在进行中的作品一样,是一种创作。而惠特尼美术馆网站上的一张2010年的工作照暴露了草间弥生卸妆后真实状态,她顶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正在描那些圆点——没有红色的假发,没有红色的嘴唇,就连她亮相时永远不变的红色点点袍都没有,现实中,她穿着一件红色格子衬衣——怪婆婆的原型不过是一个老婆婆。     人生:用笔描绘内心世界     策展人佛朗西斯·莫里斯说,草间弥生是至今仍在世的最有趣、最引人注意、最有迷惑力的艺术家之一,她应该被人们熟知。而草间弥生之所以不算太有名的原因,是在于她在名气上升期回到了日本,之后长期隐居,也从不把自己视作圈子中的核心人物。     草间弥生的故事通常以“神经”来定义。1929年,她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10岁时就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遭受幻听和幻视的困扰,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圆点状的网。她的父亲有很多情妇,还曾让幼小的女儿看到他与情妇的放荡场面。绘画成了她精神障碍的宣泄出口,她开始将产生的幻觉记录在写生簿里。她给母亲画的一幅铅笔肖像上,脸部与和服上布满了日后大红大紫的圆点元素。母亲对于自家女儿的精神疾病却一无所知,还毁掉画布将年幼的草间弥生关起来。草间弥生回忆起那段阴郁的时光,却心生感激,“那时候,我找到了画这些画的神秘根源。”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相关。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草间弥生的家族从事苗圃批发生意,很早她就对植物花卉有兴趣。比如展览上《午夜怒放之花》系列雕塑算是对童年的追忆,张牙舞爪的花朵全部采用了多彩明快的配色,花瓣上缀以波点图案。     草间弥生在1973年回到日本后,就住进了新宿精神疗养院。每天清晨,助手会带她到附近的工作室创作,晚上回疗养院休息。直到1993年,草间弥生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才重出江湖确立了国际艺术地位。她的画作和雕塑相隔多年,又一次回到大众的视线,布满圆点的南瓜系列成为经典。有趣的是,1966年,草间弥生就以“非法”身份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她未经同意就将作品《纳克索斯的花园》带入会场,并以叫卖的方式展现艺术,一时风头无二。     与时尚品牌合作对草间弥生而言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旅居纽约的波点女王就将她的艺术创作和服装相结合,甚至在1968年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她用5万美元找工厂大批量生产她的时装,这些前卫的服饰当时在全美400家店铺和时装店售卖。这一次与LV的合作,更是让全世界都成了波点女王的展览馆,LV还为此开设了七家概念店,原本深沉含蓄的店铺披上了红白圆点的外衣,连展示柜台都变成了南瓜造型。草间弥生出现在伦敦塞尔弗里奇概念店的时候,让很多顾客以为不过是个蜡像。     “我深深感受到人生真是太美妙了,身体甚至为之颤抖。艺术世界乐趣无穷,对我来说没有比这个世界更能涌现希望、激发热诚的地方了。”草间弥生在自传《无限的网》回顾自己这一生充满传奇的艺术创作之路。2012年,对她来说,应该也算是奇妙的一年。     【对话体】     纽约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现在你对这里有什么印象?     我曾住在纽约15年,直到1973年才离开。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各地来回旅行。纽约、巴黎和伦敦,在这些新一代快速成长起来的城市中间,纽约是一流的。     你曾写道:回国后,在城市中寻找创造性的能量,多年后却耗尽了。     每当一个能量损失,另一个就出生了。这个新能量成了创造新事物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我在纽约的那段时间,就属于这样一种阶段。     现在的日本对你来说如何?在那里创作的感觉怎么样?     国家自然灾害不断,社会也很混乱。不过有时候是这样的,你需要一个灿烂的视角面对它。尽管世界在面临困难,还是有很多人试图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并用新的活力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你为什么会决定待在精神疗养院这么久?     我在医院里写小说和诗,也会画画,这些都是我的救星。     你的作品有时候在大众面前看来有些病态,这是否困扰你?     我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艺术家。尽管我住在医院,我买了一块地并建造了自己的工作室。现在我打算建一个自己的博物馆。     如果一直住在纽约,你可能已经超过安迪·沃霍尔?     60年代我在纽约旅居的时候就已经超过他了。他住在我附近,还剽窃我的创意,但他还是太迟了,那时我对此已经烂熟于心。现在我们在日本并没有怎么听说他的名字。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