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行业新闻 >> 正文
老树新枝:雕塑教育现代进程中的软雕塑实验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13:40 点击:
\

\
  审视当代中国艺坛,那些充斥于坊间的机械模仿西方艺术风格,从中猎求灵感,在粗糙的形式背后,宣泄的是粗浅的异化情感,这又能说清楚它是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还是翻版西方的垃圾?在今天艺术领域里发生的一些事情确乎缺失了某种意义,甚至违反了艺术的本意。对过分重视与世界接轨,采取浅显媚俗的方式贩卖中国符号,以至不惜抛弃传统、漠视当下与经济联姻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否似乎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最有可能把中国的艺术引向世界?其间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显然,这些现象促使我们去检讨和反省。

  当然,对任何一种文化来说,自我的认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西方主流意识的视野里,中国图像仍作为被凝视的他者而出现。西方主流文化出于其自身构架的需要,作为弱势的他者而被凝视为对立参照,中国图像变为其任意幻想、臆解、异域文化的逻辑对立存在。Cdn-wwW.2586.WaNG中国当下对于艺术的判断标准,也更多的是他者的他者之艺术精神的衍生。中国性与西方现代艺术判断相杂糅的奇异判断构成一种互动性的准主体间的演绎。在“西学东渐”的拿来主义中,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受惠于西方文化的膨胀力量,西学在中国的待遇逐渐地演变为集体的无意识状态。而视西方作为他者的存在情境,很难变为如同对立的西方主流视中国作为他者的情境相对等,话语的中心与边缘问题,已非那么简单,潜在的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强弱对立的服从法则。我们如何构建视他者为西方的主流的判断构架,路途遥远。面对当今中国艺术境域,中国艺术存在危机:自身面临着传统与时代、信仰与理性的严峻挑战,不企求新的发展,却固守已有的僵化思想和文化传统;其次是盲目模仿西方文化,不考虑它是否适应本民族的特质和现实生活;因为中国艺术的现代性研究任重而道远,加上权利的泛滥以及一些艺术家放弃艺术的责任和理想与商业狼狈为奸。在如此文化生态中,西方价值观俨然已是主流的世界,中国艺术家如何寻求调适,毋宁是值得密切注意的现象。“他者镜像”可为中国艺术家反思传统、创造未来的财富,这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尤其重要。

  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思潮此起彼伏,建立了不同的方法论范式,拓展了艺术思维空间和视角。应该说,源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对造型艺术的创新发展、对于时代图像艺术的生成有着巨大的贡献,其思想与方法亦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当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1928年,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西子湖畔,创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奠定了中国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基石。首任院长林风眠曾经留学法国和德国,当时的教员80%都是从国外来校任教,如俄国雕塑家卡墨伦斯基(Kamlensky)、英国艺术家伟达(Wegrtat),法国留学归国雕塑家:李金发、王静远、刘开渠、王子云、程曼叔、周轻鼎等。中国以此为依托开辟了现代雕塑艺术教育与现代艺术研究和交流的道路,建构了中国雕塑教育的基本框架。留学归国的艺术家和一些艺术团体,如决澜社(1931年)、中华独立美术协会(1934年)等众多艺术团体,特别是西式新颖的艺术教育把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从发源地传播到中国。透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在中西艺术交流、碰撞中留下过重要履痕,虽然对于“他者”的误读与错位认知频频出现,特别是后来教条的现实主义思潮阻碍了中国艺术现代性的研究,也制约了艺术多元化的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自其1928年建立以来,培养了很多优秀知名雕塑家。但相对于近些年异常活跃躁动的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来说,杭州的雕塑创作似乎是处在一个较为边缘的区域。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雕塑教育呈现的是写实为主流的艺术模式。师资结构基本是单一的近亲延续。对于雕塑的研究,许多艺术家始终执着于“写实”,对大众审美习惯而言,了解与鉴赏基本处于古典雕塑和现代主义雕塑的层面。近30年来,由于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中国现实的复杂而丰富的奇景异观,为中国实验艺术提供了可利用的充沛资源。当然也造成中国实验艺术急功近利的种种现象和“江湖性”的机会主义现状。在中国现代的艺术系统中“审美现代性”一直受到抑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的机会。

  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其中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是中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研究现代纤维艺术与空间造型的机构。这里的雕塑教学与研究寻求的是不受外在的制约而获得某种独立性,依托创作主体的感性经验,将纤维的自身张力进行单纯的、封闭式的表达,更多地是游离于其间的艺术自主与独立,致力于开拓雕塑概念的视觉感观。较之于“前卫”艺术中的喷血之作,语境显得祥和,与“商业”等类型的艺术存在隔膜。不是简单地寻求世外桃源,是一种可能性的纯粹的艺术感知,一种不断供给的审美思考,内敛和有逻辑的图像关联。它浸透了创作主体的生命感受,轻盈而凝重的方式触碰着以往的审美习惯。评介他们作品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观点和角度予以判断,因为他们不只是一种另类,更多的是个中孤离态度和行动。

  这些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去理解这纷繁、复杂的文化艺术。他们不仅用一些现代主义语言组织纤维与空间的结构,还强化了“以轻击重”的智性品质和“以柔致刚”的雕塑量度的颠覆。2009年,工作室师生分别在杭州、深圳和上海举办了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对软质材料特性的研究,从空间形态以及材料的多维性角度进行思考和从事创作,开启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新维度。

  西方文化已为今天中国人视为主流,“他”已转化为“我”,却又未真正在中国生根。如何让我们自信地分析梳理中华的文化基因,以当代的艺术语言催生传统的活力。如能做到中国与今天的主流文化之间没有“我”与“他”、“主和客”的分别,这是一巨大而持久的任务!因为“我与他”都必需有其超越自我且内在于自我的他者存在。艺术无国界思想、跨学科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