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苏州的金鸡湖畔,有这么一座老子雕像,他闭目吐舌。市民和网友对此议论纷纷。
歌德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说私人建筑体现个体偏好与消费趣味,公共建筑则侧重城市文明与审美价值的传承。 “飞天”雕塑也好,“秋裤门”也罢,公共建筑所传递出的文化符号,不可避免地和老百姓的舆情民意发生碰撞,迅速演变为舆论“靶心”,引发口水化讨论与争议。
千百来年,老子抽象化、符号化的印象已经在人们的脑海根深蒂固。“吐舌露齿”的雕塑,“卖萌”的老子,与人们的固化思维和刻板印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反对者认为,“老子扮鬼脸”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亵渎,甚至直呼雕塑作者无知、肤浅,将老子设计成“吊死鬼”的形象;支持者觉得,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公众应了解个中原委之后,再做评论。
据雕塑作者田世信解释,老子“吐舌露齿”在历史上早有典故记载。岁月流逝,“刚”的牙齿已快脱落殆尽,而“柔”的舌头却依然完好;老子用形象的比喻回答了孔子“刚柔之道”的问题。CDN-WWW.2586.wANG老子以唇齿比拟刚柔,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警示。这一切,正是雕塑作者试图传递给过往的行人的信息和理念。
在社会学视野里,那些尚未被公众认同,尚未被主流文化接纳的文化现象,都可以统称为亚文化。而作为艺术与建筑的结合体,雕塑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固体,也被抽离成一个文化符号。“老子扮鬼脸”与人们的传统认知相距甚远,是一种典型的艺术领域的亚文化,在符号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接受公众的审视。
应该承认,成千上万的观众,五花八门的口味, “老子扮鬼脸”不可能徒劳地调配所有人的味蕾。但这并不意味着雕塑作者可以“自说自话”,忽视老百姓的主观感受和主流民意。毕竟,公共建筑是提供给大多数民众观看和使用的,而不是留给少数人“孤芳自赏”的。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霍尔所言,“亚文化仅仅在特定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一度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然后它们淡出、消失或广泛传播而失去了独特性。”因此,面对“老子扮鬼脸”,一方面,公众要以平和、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新生事物;另一方面,雕塑作者要多听取民意,多接“地气”,缩短与公众话语的连接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