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行业新闻 >> 正文
薛筱东:不舍斋里琢磨“半哑工艺”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14:09 点击:
\
薛筱东在雕刻《关公耍大刀》。

  如果不是因为儿时患了小儿麻痹,薛筱东的人生可能会与雕刻艺术擦肩而过。然而,上帝在为他关闭了行走大门的同时,又为他敞开了艺术之门。

  薛筱东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平遥美协雕塑专业委员会理事,晋中市工艺美术师。他的雕刻技艺因造型生动优美、雕塑手法独特逐渐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1996年,他创建“不舍斋”雕刻工作室,开始创业。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修建时,经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等推荐,他带领徒弟们在20多天的时间里,完成了鹳雀楼巨型木雕牌匾的工程。“当时我第一次做如此大的东西,心里没有底。当我和20多个徒弟,用20多天的时间,将那个4米多高的牌匾做好挂在鹳雀楼上时,那种高兴你很难想象。我很有成就感。”

  经过几年的创业,“不舍斋”的收入增加了,薛筱东的创作也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在,他创作设计的各种题材屏风、挂件、圆雕摆件数以千计,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县展览表演连获嘉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企业家、收藏家收藏。cDN-www.2586.wAng而多年来培养的二十多名艺徒,部分已成为平遥雕刻行业骨干。

  他也因此被晋中市授予“十一五”自强模范。

  创业成功了,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并没有止步。在平遥的雕刻历史上,有一种雕刻技艺,叫“半哑技艺”。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晋作家具进行研究,将这种失传多年的晋作家具精华“太谷半哑”进行恢复,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把镶嵌骨、石、玉、角、花梨、紫檀、乌木、柏木等多种质地“百宝镶嵌”工艺与晋作家具巧妙结合,更加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平遥的雕刻艺术盛行于唐宋时期,泥塑、木雕、石雕、砖雕艺术种类俱全。到了现代,不少掌握雕刻技艺的民间艺人们纷纷外出打工,雕刻艺术面临着失传。16岁时,薛筱东投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门下,学习绘画。1991年,山西省工艺美术厂在平遥办培训班,挖掘和发现雕刻艺术人才。薛筱东师从推光漆器老艺人闫有良,后又拜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廖桐生为师,学习雕刻技艺。“当时,培训班在平遥县城里。我每次从自己所在的娃留村到县城,得走40分钟。去培训班的路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坡,每次上坡都要麻烦别人帮我推车。为了减少麻烦,我干脆住在培训班,在工作台上睡觉。1992年,我应平遥推光漆器厂的要求,用6个多月的时间,做了一个6扇九龙屏,一下子挣了500元。那是我挣的第一笔钱,在当地轰动了很长时间,我信心大增。”“为了提高技艺,1992年,我又来到附近的双林寺,学习泥塑。双林寺的塑像很高,需要从上面往下看才能看到全貌。可是我上不去。轮椅能助我行走,但不能助我爬高。我只好从下往上看。看不准确的地方,就凭借想象去刻画。当时有不少健全人也到双林寺来临摹,看到我的情况,不屑一顾。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我相信我能行。”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