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艺术的产生和其它行业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起伏的漫长发展过程。唐宋时代奠定基础,明清时代出现全盛时期,民国初发展缓慢,到了建国后,雕刻的艺术才真正走了发展的轨道。
纵观雕艺历史,无可非议的是,雕艺是一条倡导人类文明史的路线,始终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这块土壤而言,它又是充当“名花贵草”的角色,令人赞叹不已。
在现代社会这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十分繁荣的今天,雕艺受到了外国友人的重视和青睐,并加以开发利用。这给雕刻行业极大的鼓舞,提供了广阔发展的前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代社会的特征是越来越商业化,它已对雕艺表现出越来越酷爱的程度。现在,大多数人对精神的欲求已大大超过对物质的要求,不论是办公室还是商店都开始趋向雕刻方面的设备和安排。雕刻艺术品还强烈地吸引中外游客,也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受到各国游客欢迎。
现代社会,要求的是不断创新,这就需要雕刻家们以其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不断创造求新艺术。这样,必须从历史、民间典故及神话传说为题材,又要同各种方法相结合,从现代艺术中吸取有益的东西。CdN-www.2586.WANG
渔家女
《渔家女》不仅仅向我们展现渔家女的风貌,从她婉转的神态及,我们能感受她们的生活场景,夕阳西下,渔家女捕鱼回家,一路歌声相伴,时不时回头回头看看与她们朝夕相伴的大海。这作品酝酿良久,终于悟出独具特色的手法表现人物,就是以新的刀法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从创造作品理念来谈,木雕艺术采取严格的理性构成法则,换言之,展示出的作品虽然有媒材与形态之别,但整体创作的理念和风格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木雕艺术中构思的卓越和简练、色彩的明净、象征性和变形的和谐、装饰感和平面趣味的别致,是独具特色的,所有这些都散发出雕刻艺术挠人心弦的神奇魅力。
从创造作品意图来说,雕塑的意图要简洁明了,木雕的手法需粗细有致;细要细得有重点,点到为止;粗要粗得有衬托、烘托主题。罗丹曾经说过:“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要摆脱传统木雕的束缚,突破创作上的陈规俗套,又要敢于借鉴现代雕塑的新潮,追求含蓄和朦胧美,给人以联想的余地。
从创造作品风格来看,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创新特色,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来创造传统题材的手法,表现出自然典雅的雕刻艺术美。雕艺是历史文明的源泉,为了寻根,必须把作品的精神发挥出来,使之能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美的化身。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必须长期潜心研究各种各门流派雕刻的风格,吸取其精华,又采纳名家画派的审美观点,融合个人的见解,日积月累,达到质的飞跃,独创出个人风格。显然,艺术的精深来源于不断探索与创新,建立广博的基础上,以及个人见识深浅。艺术创作来源于艺术家个人对生活、爱好、个人经历等诸因素的体验。总之对于雕刻家而言,能尽可能吸取丰富的各种文学艺术,提高个人涵养,就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创作源泉,从而形成自己的制作风格。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全球化,势必把异彩纷呈的雕艺带向世界,走向未来,势必给雕刻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木雕艺术已重现,正逐渐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将成为新时代雕刻家们的一大主题。总而言之,今天木雕艺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要不断发展和创新,突破传统装饰的局限,追求从造型到意识,从设计到风格的创新,从构思到理念的新颖,从而努力体现雕艺的鲜明特色,从内涵上拓展了雕刻品的艺术美。
《中式生活》:作为一名木雕专业人员,继承传统是必有之路;而不断创新则是不辞之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进木雕工艺的发展,不断进步,您是如何看待传承与创新的?
林庆财:什么是木雕的传统呢?我的理解是指前人的创造、前人的反复实践,不断探索中总结的木雕艺术造型经验、原则、规律,给后人留下的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传统中有中国的,外国的;也有外地的、本地的;纵观中外传统,归纳起来,大概分为写实的传统、写意的传统、抽象的传统。我们中国的木雕以写意传统为主,写实和抽象为辅。写意是借用中国画的术语,是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的。按齐白石大师的一句话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写意传统作为中国画从训练到创作有着一整套体系,并且成为主流。而在木雕领域内的写意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整理,恢复,提倡,发展。作为从木雕的角度来理解写意,不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因为从字面上去理解则是要用笔写,在这里我认为应该理解为创意,是用手和木雕的工具材料来完成的创意。是刻画事物的本质特征,来体现作者的情感与心声。是创意就不是照抄表面现象,也并不完全抽象,但一定含有抽象的因素。那么抽象是抽去具体的形象,它是反映了更具象、更本质的人的心理,人的精神世界,抽象精神应该是非常具象的,那么我在这里是否可以对抽象理解为大写意,不论是粗放的手法和细致的手法,只要它是高度概括形象的本质特征,是否都应该是雕塑的大写意?
写实传统则主要是欧洲的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一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发展着。目前我们国家学院教学即由法国学派和苏联学派的写实传统传人的。当然他们的写实传统传入中国后,即带有中国的意味,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夷狄人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对外国优良传统的态度是“礼之,师之,纳之。化之”。外国的传统进入中国后,即已被中国所融汇,成为了中国的传统。
《中式生活》:您是如何评价莆田和仙游的木雕艺术呢?
林庆财:莆田和仙游本地的木雕传统就是莆仙独具一格的精微透雕、精细圆雕工艺,这是一种充盈着浓厚莆仙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交融着写实和写意风格的一种木雕语意,历经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代代匠人的传承,在中华民族木雕工艺之林中可谓独树一帜。
《中式生活》: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木雕如何创新呢?
林庆财:我认为创新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内容的创新,虽然表现手法是传统的,比如我们依然用传统的写实技法,但内容是全新的,是表现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真切感受,是我们的心声、现代的情感,我认为这绝对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是因电动工具、新式砂纸的使用而导致的表现形式技法为主的创新,而内容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这种创新给人以视觉的强烈感受,有一种新、奇、特、怪的直觉感受,当然,新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按钱绍武先生的话是“我们要真、善、美的新,不要假、恶、丑的新”大多数情况下,新形式的获得决不是容易的,是要在艰苦的艺术实践中干锤百炼的结果,当然有时创新并不需要刻意,真正的大艺术家并不仅仅为新而新,而是真有体验,真的动情,自然就有相应的形式来适应新的内容。正如苏东坡所说的“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耳”。
《中式生活》:作为成功者,您对很多从事木雕行业的人士们有什么建议?
林庆财:作为木雕传统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创新也是一辈子的事。那么针对学生而言,首先学习最基础的传统,即基本功造型训练的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在这里我引用李可染先生的一句话:“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里阐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木雕传统学习的态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目的和创新的态度。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明传统与创新关系的最简单道理,但我们后学者出口木雕创作实践中,往往会片面的运用传统的学习与创新,把传统与创新割裂开来,认为在若干年内,用功学传统,学成再变法创新。我认为不妥,在时间的划分上不应该太长。如果一味学传统,或认为创新是将来的事,那么顶多是重复前人,社会就会停滞不前,而创新思维没有得到训练、开发,是不灵活的,而如何能创新得了呢;而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那么,还学传统干什么?干脆只要创新算了,传统的功夫用得少了,或不用。这也不对,这是走向了另一极端.因为前人总结的深厚的优良木雕传统,丰富的经验、规律,是木雕工艺界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拿来、消化,学习,而成为我们创新的根据和基础,这样则事半功倍。在传统的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种创新才有生命力,才可以长成参天大数,否则既是无根之木,活不长。还有一句话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本身就高大,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则比巨人还高,何乐而不为?所以,学习传统和创新应灵活运用,应该是边学传统,边创新,学以致用,同时并进。我们可以在一小段时间内专心学传统,打进去,但同时创新的思维不停,钱绍武先生的教导说:“一旦有新的发现,新的启迪,就要及时记录,或画速写,或记笔记,或作小稿。”当这段的传统学习有所收获了,那么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就应该尝试了,运用了,叫学以致用。然后再打进去,再打出来,反复体会,反复推敲。这样,传统的学习舆现代的创新就是我们毕生的合二为一的课题。
【艺术家简介】林庆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61年10月10日生于木雕艺术世家,从小随父、著名民间艺术家林良藻学艺, 历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2001年大型沉香木雕《万佛梵宫》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檀香木雕《十八罗汉》获上海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九莲观音》荣获第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传统艺术金奖; 2003年《苏武牧羊》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礼品展览会(工艺类)金奖;《九龙观音》荣获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2004年《鲁迅》获第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金奖;海南黄花梨家具《托泥圈椅》获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越南黄花梨家具《架子床》获首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荷叶观音》在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获金奖; 2007年木雕《九龙如意》获第二届中国海峡工艺博览会特别荣誉奖; 2009年家具《拔步千工床》获第四届中国海峡工艺博览会特别金奖等等。(原载于《中式生活》杂志2011年第四期,作者:田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