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脚下的徽州由于地处山区,盛产木材,故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其是木材使用较多,这为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徽州木雕始于宋代,明初期渐成规模,并逐渐形成了以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云头、文字锡联及各种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木雕工艺。人物题材,艺人们多以名人轶事,戏曲唱本、神话故事、民俗风情、历史典故和社会生活等为主;山水题材,以当地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为主,如徽州的黄山、新安江沿江山水等;以花鸟、鱼虫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
花鸟类徽州雕版
生活气息极浓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的雕刻方法以圆雕、浮雕、透雕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它们会被艺人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而巧妙地运用。cDN-wwW.2586.waNg在徽派古建筑上,木雕多在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拦板、华板、窗后、栏杆等处,雕花撰朵,富丽堂皇。木雕既考虑美观,又重视实用,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栏板、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
徽州木雕在家具雕刻方面也是历史悠久,徽州木雕发展到明代初期,形成了拙朴粗狂的风格,以平面浅浮雕手法为主。在家具应用木雕较多的是床与衣橱。这些家具一般用硬木材质制作,均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明代中期,由于当地经济的发达,人们物质生活也随之提高,进而加速了徽州木雕从拙朴粗狂向精雕细刻的方向转变,多层次透雕逐渐取代了平面浅雕。清代中期,徽州人对木雕的装饰美感的追求更为强烈涂金透镂,奢侈华丽。
就徽州木雕在家具题材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其最为珍贵之处在于“民间”要素的存在,这种艺术品的生命力,来源于民间,永恒于民间。当时的徽州粮食产量不足以供百姓食用,于是“小民多执技艺”,木雕又作为一种谋生辅助手段。
徽州木雕在家具中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这些精美艺术品的创造者多来自民间底层,他们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的凸现和美学观点的提高,都不能超越徽州文化的社会背景。从形态各异的徽州木雕中,不难发现这些作品所折射出的是徽州人后儒时代的思想特色。“多子多福”、“五子登科”的图案较为普遍,如以蝙蝠、鹿兽、寿桃为谐音的“福、禄、寿”,以石榴、麒麟寓意多子多福的作品,多见于窗格栏板、雕床画椅等处。而象征子孙满堂的“累世同居图”,成为徽州大家族的一种荣耀。
清代是徽商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徽州产生了工艺精湛,风格迥异的木雕精品,可以说,徽州木雕的崛起是徽商在财力雄厚的条件下形成的。
致富后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荣耀乡里,在故乡大造府地祠堂书院,攀比之风遍及徽州村镇。当时政府对民宅营建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画"。
亦贾亦儒的徽商双重脾性及政府对民宅营建等级的严格控制,徽商不再过分追求奢华气派建筑外表,只注重内室的文雅品味,追求精巧华丽、工整典雅的居室韵味,以显示自己不凡的博学修养。也正是徽商的这种心态,造就了徽州木雕与众不同的风格。
所以,大凡在梁坊、雀替、桩托、轩昂、柱撑、门窗隔扇、隔心、挂屏、檐栏、楼沿、床架、几案和其他家具上的雕刻部件,都镌刻雕镂得新颖别致,富有美感。大多数民间木雕作品,都充满了健康向上的情调,这也与徽州人知足常乐品性,徽商的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