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雕刻工艺 >> 正文
惠安木雕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23:10 点击:

惠安木雕
惠安木雕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土地面积668平方公里,人口93万人,辖16个乡镇,295个行政村,背山面海,海岸线长达141公里,有千吨级天然深水良港4处,素以“建筑之乡”、“雕刻艺术之乡”、“渔业强县”及独特的“惠安女民俗风情”著称。其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惠安木雕是与闽南地区仿宫殿式大型传统民居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而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宗教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惠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4000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辈居于此钟灵毓秀之地,渔猎为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晋唐时期中原文化的传入,与本土文化巧妙的结合;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惠安正式被设立为行政区域,进一步增进了与海外的交流,从而使惠安木雕的发展容入了异域元素。

  最初的惠安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 并吸收了来自异域的宗教雕刻内涵,融合于福建闽南地区的民俗习惯。CdN-WwW.2586.wANG这使其既具有古朴淳厚等明显的中原雕刻手工艺痕迹,又具有南方文化精巧的工艺成分,与传统的北方建筑雕刻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向。泉州开元寺和黄氏家庙的的建筑雕刻艺术就融合了上述雕刻内涵。

  隋唐五代时期,闽南仿宫殿式大型传统民居建筑兴起,促使依托于此的惠安木雕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之中。

  到了宋元时期,惠安木雕渐臻成熟,其艺术追求和表现也由简到繁,由粗至细、由拙至精。据《鉴湖张氏族谱》记载,现存最早的惠安雕刻作品是南宋张仕逊参与重建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屋顶24尊“飞天乐女”的木雕,它将宗教文化、优美绝伦的雕艺作品、建筑雕刻十分精妙的融合在超凡脱俗的艺术载体中。

  明清时期,惠安木雕更趋成熟,艺术风格开始从粗犷流畅转向精雕细琢,这时的风格成为惠安雕刻艺术的代表。在这一时期,建筑寺庙、宗祠和古民居时,木制梁柱、撑拱、雀替、垛头、兜肚、垂花等建筑部件均大量使用木雕装饰图案。清光绪十四年(1888),享有“八闽第一木雕大师”美誉的崇武王益顺携其子承建东岳庙,设计制作了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并雕镂各种图案,此独创的技法一经问世,便名噪一时。之后,在台湾台北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等闽台名刹的建筑中,都广泛应用惠安传统木雕工艺。

  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与东南亚及台湾海上交通的兴起,惠安人大量迁居海外,开创了惠安木雕向海外传播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惠安木雕表现题材更加丰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惠安木雕工匠们开始从家庭小作坊走向工厂企业,一些从业者接受了正规培训,涌现出一批专业设计人员。改革开放以来,惠安木雕工艺的传播进入了鼎盛时期,一大批现代木雕作品纷纷问世,如陈家木的《苏武牧羊》和黄泉福的《敢问路在何方》、《单刀赴会》,郑国明的《千年一浴》、《大爱无言》,孙文宏的《恒心》、《怡然自乐》等。

  惠安传统木雕主要材料采用黄杨木、龙眼木、花梨木、紫檀木、黑檀、绿檀、檀香、沉香、红豆杉、樟木、杉木、椴木、银杏木、松木、象牙等。通常,工匠对木质的选择十分慎重,木纤维的横向结构要紧密,这样不易开裂。木质要十分细腻,具有一定的韧性,便于用刀。木料的强度也很重要,以保证刻好的作品不轻易变形。

  纵观惠安历代木雕作品,其雕刻技法可分为混雕、剔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几大类。其应用的范围也很广,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工艺品雕刻,无所不包。而惠安的木雕装饰纹样极具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特色,从历史上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纹样看,可分为几何形、植物、动物、吉祥物等多种纹样。借喻性寓意图案这种装饰方式在惠安传统的木雕艺术中运用得也比较广泛。,如以蝙蝠谐“福”音,视为吉祥;花瓶里插一根“如意”,寓意“平安如意”。这种图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心情。在惠安传统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也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惠安木雕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形成是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的。惠安雕刻艺术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又融汇汲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的技艺精华,并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经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