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雕刻工艺 >> 正文
闽越木雕——赤赭牛娃思“朱明”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23:21 点击:
  一些源自明末及清代的闽越风格木雕童子牧牛摆件中,其取材虽有黄杨木、楠木、枣木和龙眼木等不同,雕工亦有粗放简陋形与精工细刻形,牛背上或骑一孩童,或伏一嬉戏稚儿,但该类雕件的皮壳外表却多被浸染成似龙眼核及枣皮般的赤赭色。而这朱褐色的牛娃来历,还隐附着一段故事。

  清初百姓虽有思明之心,恐遭灭顶之灾,却又不敢将此意愿常挂于嘴边。其时闽地有一民间艺匠,苦苦思索后,灵机一动,遂用龙眼木雕刻了一尊由一孩童骑于牛背的牧牛摆件,并将牛首雕成仰天呼哞状,又刻意将摆件涂染成朱红色(与朱洪谐音)。艺匠将朱红的牛娃供于案桌以寄托对朱明旧朝的思念,意在呼唤前朝及朱成功的归来。因明人皆心知肚明朱明皇朝开国的洪武帝乃放牛娃出身,之后人们亦纷纷效仿以刻制赤赭牛娃寄思朱明。

  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岁月的流失使对前朝的情感亦渐渐淡却。隔了数代之后的匠人虽仍沿袭着前人的手法雕刻朱色牛娃,但已淡然了复明之意,多了一层对被喻作农耕人衣食父母的“瑞牛”的崇拜与敬畏之意。牛背上的孩童也作为增加摆件趣味点的饰物,且常出现了二个或多个匍匐于牛背戏耍的顽童了。闽雕的流派也派生出了以柯世仁为祖师的象园风格与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风格等各类门派。

  我珍藏一尊晚清福州象园风格,黄杨木雕染朱褐色的精品稚童牧牛摆件其长18厘米、高为8厘米,下托用乌木精镂透雕的虬松座子(长20厘米)。古艺匠以其精湛的技艺,雕琢了一头温驯的老牛卧伏于地,浑身毫毛纤丝毕现,用骨制嵌的牙、眼,逼真传神,灵气横生。cDN-Www.2586.waNG似在驱虫而甩摆的牛尾,为这静止的摆件增添了些许动感。蜿蜒的牛脊上爬伏一位留双丫髻,背悬斗笠,憨态可掬的调皮稚童,紧紧抓取了观赏者赞羡的目光。不知那嬉戏的天真顽童与昂首朝天欢哞的老牛还“思蜀”否?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