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收藏鉴赏 >> 正文
吐鲁番阿斯塔那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38:12 点击:


出土的伏听俑



阿斯塔那出土的伏听俑伏听俑细部
    俑是新疆古代文物中最具立体形象的艺术作品,1959年以来,新疆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发现了数百件古代泥塑作品,绝大部分收藏于自治区博物馆,时代从晋代至唐朝。泥俑的种类繁多,有北凉泥俑、胡人俑、文吏俑、武士俑、仕女俑、侍女俑、劳作女俑、百戏俑、天王俑、镇墓兽、各种动物俑等,这些彩绘泥俑各具特色,形态栩栩如生,反映了1000多年前新疆乃至中国雕塑的高度成就。这些俑由于长期在自治区博物馆历史展厅陈列,为广大观众所熟悉。
   
  近来自治区博物馆技术人员修复好了一批唐代彩绘泥塑作品,其中一尊趴在地上的泥塑男俑,造型十分独特,由于从未展出过,所以鲜为人知。该俑身长69厘米,宽61厘米,从穿着上看是一个文官伏听俑,泥塑,手工捏制,线条简洁,形象生动。俑头戴前低后高的黑色圆形冠,身着圆领窄袖长袍,双腿向上弯曲,双手半举,平扑于地。CDN-Www.2586.WAng圆脸,大耳,鼻梁挺直,嘴唇紧闭,头微微抬起,侧首向右向前方注视,右耳几乎着地,似在侧耳聆听着什么,其面部表情也十分生动。
   
  这种俯身趴在地上(或跪在地上)侧首倾听的墓俑,有多种称谓:跪拜俑、伏拜俑、匍匐俑、卧伏俑,等等。北方时有出土,质为红陶;南方也有发现,多系素瓷。在中原内地墓葬中,也有类似的俑出土,如1975年江苏省南丰县出土的宋代政和八年(1118年)的一尊瓷俑,其底座上书有“伏听”题字,所以这种俑叫“伏听俑”。1984年江苏省南丰县墓葬里也出土了一尊伏听俑,高8.3厘米,长21.5厘米,瓷质、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双腿跪伏,双臂平扑,头稍稍抬起,侧耳聆听。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这尊伏听俑,为泥塑作品,与江苏省南丰县发现的伏听俑相比,身材高大,形似真人,形象显得逼真传神,时代比后者早了300余年,因而十分珍贵。
    一千多年前的泥塑作品,能够较好地保存至今,并非易事,所蕴含历史信息发人遐思,这种趴在地上的独特造型,令人猜测不已,伏听俑为何伏在地上,为何侧首倾听,他在倾听什么呢?
   
  有人认为,这种长期伏在地上、五体投地的行为,是对先人行孝的一种方式,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将长期伏在地上的俑像随葬,拜行大礼,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感恩之情。
   
  还有人说,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到另一世界里,仍然和生前一样享受到生活及礼遇,包括下级对上级、卑者对尊者的顶礼膜拜,大臣拜君王,小吏拜大官,奴仆拜主人,这是社会等级观念在葬仪中的反映。
   
  笔者认为伏听俑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天王俑、镇墓兽一样,是防止妖魔鬼怪侵扰墓主人的保护神。在中国古代汉族习俗里,关于天曹、冥府、鬼神以及风水迷信的传说颇为流行,认为人作古后埋于地下,会有妖魔鬼魅来滋扰侵害。所以安葬死者时,极其重视对死者亡魂的祈祐。成书于宋朝时期的《大汉原陵秘藏经》中说:“大凡葬后墓内不立盟器神,亡灵不安,天曹不管,地府不收,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所以,古人制作了许多代表天曹神仙及地府官吏的“盟器神”随葬,诸如日月星辰四方神、十二辰神、东王公、西王母、张坚固、李定度、仰观俑、伏听俑等,用以驱妖逐魔,镇墓辟邪。伏听俑匍匐在地、全神贯注,是专职倾听“地府”有否动静的神煞俑。它忠心耿耿,长期陪伴并守卫墓主的亡魂千秋安宁、永无殃咎。
   
  吐鲁番地区古称高昌,自汉代就是与中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到了魏晋时期,中原许多居民,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新疆吐鲁番等地,和当地各族人民交错相居。到唐时,随着汉族居民数量不断增多,汉族的许多习俗也传入到西域。汉族居民盛行厚葬,民间关于神鬼、天曹、冥府以及风水迷信的传说颇为流行,所以安葬时极其重视对死者亡魂的祈祐。伏听俑出现在吐鲁番唐墓里,真实反映了唐代民间对人生死亡、丧葬礼制的认识和意识观念、传统习俗,是了解中国传统丧葬礼制和传统习俗的珍贵资料。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