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书法,笔下的艺术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49:56 点击:
丰腴雄浑、恣肆飘逸的藏文书法,作为一种珍贵的民族艺术形式,在雪域高原已经传承了上千年。
藏文历史悠久,约产生于公元7世纪。在西藏,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少不了藏文书法。今年25岁的仁曾达杰来自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在他眼中,藏文书法是他文化启蒙阶段的重要记忆。
“上一年级时,我喜欢用粉笔练字,因为粉笔头容易磨出棱角,轻轻转动笔尖,就能划出不同粗细、不同方向的线条。”仁曾达杰用手比划着说,“后来我们用削好的竹笔在纸上练字,方便多了。”
正如仁曾达杰所说,藏文大多是用硬笔,即竹笔写的。竹笔分为圆竹笔和三棱竹笔,不论哪一种,均选用质地坚韧的竹子,将其风干后削制而成。
今年38岁的达瓦次仁来自西藏昌都地区,在大昭寺附近的商场做运货工已经13年了,当记者与他谈起藏文书法时,只上过小学的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我小时候拿木板练字,用削过的木头笔蘸上酱油,一笔一画地写,写满木板时,就用清水冲洗掉,然后拿到太阳底下晒。晒干后接着在上面练。”他说。
达瓦次仁所说的练字木板叫“墙星”,藏语意为练字板,是藏族民间广泛使用的书法练习传统工具。但随着时代进步,“墙星”已基本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纸上的藏文书写结构练习方法。CDn-www.2586.waNG
藏文书法字体主要分为乌金体与乌梅体两大类,其下又能分出众多的种类。藏文的书写结构也很讲究:以基字为中心,书写顺序是依基字的前加、后加、再后加的次序逐步进行。
达瓦次仁盯着一家服装店招牌上的藏文说:“这些招牌上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字体。藏文里不同的字体各有各的特点,有的看起来像动物,非常漂亮。”
提起不同的藏文字体,在达瓦次仁的心中,儿子顿珠是他的骄傲。据了解,就读于拉萨市第一小学的顿珠如今已经能书写3种藏文字体了。
“每天回家,看着儿子有模有样地练习藏文书法,我感到很欣慰。只要有空,我都会陪着他练字。”达瓦次仁说,“我希望他多学几种字体,帮我圆了小时候的书法梦。”
据了解,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藏文书法字体是四川省德格县的德格藏文书法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德昂洒智藏文书法。
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阿旺旦增告诉记者,西藏自治区今年申报的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含了朱匝体等4种藏文书法字体,如果通过审批,将有力促进藏文书法的保护与传承。
(新华网)
乌金体与乌梅体
经过千余年的实践创新,吞弥桑布札创制的现行藏文字体发展到几十种。从大的方面讲,可归纳为乌金体与乌梅体二大类。
乌金体即有冠体,因其有一个显著特点,每个字母最上一笔是横直的,字母排列时上端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形似平顶帽,故此得名。由于乌金体多用作刊印书籍的字体,故也有人称其为印刷体。但这是不确切的。因为乌金体不仅用于印书,也用作记录、写文章等。
乌梅体即无冠体。这种字体的上端没有横直的一笔,酷似除去帽子,故此得名。
乌金体与乌梅体的最显著区别是前者有平顶帽,后者却没有。
吐蕃时期王室发布的文告、执照以及碑文、钟铭几乎都是用乌金体书写的。因此,追求乌金体的美观、多样,书法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气。促使书法家刻意追求书艺上精进,有创新。这样吐蕃时期乌金体呈现出新字体层出不穷、名家并起的局面。
吐蕃时期虽然主要着力于乌金体的书艺,但是,乌梅体也有长足的进步。因为除正式公文和写卷多用工整的乌金体外,草拟文稿、记录世事,特别是民间行文等多用乌梅体。所以乌梅体也呈现出五彩缤纷,出现了多种新字体。乌梅体出现多样化,同样需要规范统一。
后宏期乌梅体发展更快,相继出现了十多种乌梅体。乌梅体的多样趋势与乌金体的多样趋势有很大的不同。乌金体再多样化,也总是基本没有超出戴帽和方形的格局。不同的乌金字体之间相去无多。相反,乌梅体不受方正有帽的限制。因此,乌梅体的类型远比乌金体多得多。而且不同字体之间形态相去很远。真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中国在线)
藏文历史悠久,约产生于公元7世纪。在西藏,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少不了藏文书法。今年25岁的仁曾达杰来自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在他眼中,藏文书法是他文化启蒙阶段的重要记忆。
“上一年级时,我喜欢用粉笔练字,因为粉笔头容易磨出棱角,轻轻转动笔尖,就能划出不同粗细、不同方向的线条。”仁曾达杰用手比划着说,“后来我们用削好的竹笔在纸上练字,方便多了。”
正如仁曾达杰所说,藏文大多是用硬笔,即竹笔写的。竹笔分为圆竹笔和三棱竹笔,不论哪一种,均选用质地坚韧的竹子,将其风干后削制而成。
今年38岁的达瓦次仁来自西藏昌都地区,在大昭寺附近的商场做运货工已经13年了,当记者与他谈起藏文书法时,只上过小学的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我小时候拿木板练字,用削过的木头笔蘸上酱油,一笔一画地写,写满木板时,就用清水冲洗掉,然后拿到太阳底下晒。晒干后接着在上面练。”他说。
达瓦次仁所说的练字木板叫“墙星”,藏语意为练字板,是藏族民间广泛使用的书法练习传统工具。但随着时代进步,“墙星”已基本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纸上的藏文书写结构练习方法。CDn-www.2586.waNG
藏文书法字体主要分为乌金体与乌梅体两大类,其下又能分出众多的种类。藏文的书写结构也很讲究:以基字为中心,书写顺序是依基字的前加、后加、再后加的次序逐步进行。
达瓦次仁盯着一家服装店招牌上的藏文说:“这些招牌上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字体。藏文里不同的字体各有各的特点,有的看起来像动物,非常漂亮。”
提起不同的藏文字体,在达瓦次仁的心中,儿子顿珠是他的骄傲。据了解,就读于拉萨市第一小学的顿珠如今已经能书写3种藏文字体了。
“每天回家,看着儿子有模有样地练习藏文书法,我感到很欣慰。只要有空,我都会陪着他练字。”达瓦次仁说,“我希望他多学几种字体,帮我圆了小时候的书法梦。”
据了解,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藏文书法字体是四川省德格县的德格藏文书法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德昂洒智藏文书法。
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阿旺旦增告诉记者,西藏自治区今年申报的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含了朱匝体等4种藏文书法字体,如果通过审批,将有力促进藏文书法的保护与传承。
(新华网)
乌金体与乌梅体
经过千余年的实践创新,吞弥桑布札创制的现行藏文字体发展到几十种。从大的方面讲,可归纳为乌金体与乌梅体二大类。
乌金体即有冠体,因其有一个显著特点,每个字母最上一笔是横直的,字母排列时上端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形似平顶帽,故此得名。由于乌金体多用作刊印书籍的字体,故也有人称其为印刷体。但这是不确切的。因为乌金体不仅用于印书,也用作记录、写文章等。
乌梅体即无冠体。这种字体的上端没有横直的一笔,酷似除去帽子,故此得名。
乌金体与乌梅体的最显著区别是前者有平顶帽,后者却没有。
吐蕃时期王室发布的文告、执照以及碑文、钟铭几乎都是用乌金体书写的。因此,追求乌金体的美观、多样,书法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气。促使书法家刻意追求书艺上精进,有创新。这样吐蕃时期乌金体呈现出新字体层出不穷、名家并起的局面。
吐蕃时期虽然主要着力于乌金体的书艺,但是,乌梅体也有长足的进步。因为除正式公文和写卷多用工整的乌金体外,草拟文稿、记录世事,特别是民间行文等多用乌梅体。所以乌梅体也呈现出五彩缤纷,出现了多种新字体。乌梅体出现多样化,同样需要规范统一。
后宏期乌梅体发展更快,相继出现了十多种乌梅体。乌梅体的多样趋势与乌金体的多样趋势有很大的不同。乌金体再多样化,也总是基本没有超出戴帽和方形的格局。不同的乌金字体之间相去无多。相反,乌梅体不受方正有帽的限制。因此,乌梅体的类型远比乌金体多得多。而且不同字体之间形态相去很远。真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中国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