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祯的“怪招”
杨维祯的行书在正统的行书风格群中是一个“怪招”。他绝没有象《圣教序》、《兰亭序》或唐宋诸家那种堂皇的正气,他是乱头粗服、纵横不羁的。
这当然为我们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问题:正面的启示,是杨维祯的行书风在那些早已被嚼咀再三、烂熟于心的风格类型中,显得是如此的清新明快,具有十足的天趣而且极易符合人们的审美探究心理,对于学习者而言,风格的耳目一新是一个绝对具有诱惑力的因素。反面的告诫则是他的略不经意、信手涂抹常常使他的作品作为临习范本缺乏稳定的“‘信息传递轨道一。风格意义的过于明显使法则作为一种较稳定的信息群时常处于散乱状态,人们分不清哪些是作为基本技巧,应该认真加以把握的;哪些是他个人的心血来潮,只可体察却不必亦步亦趋进行模仿的。换言之,在杨维祯一一以及与他同类的艺术类型中,一个学书者很难对其中的通常技巧与个性风格加以分辨选择。他们面对着是一个经过了奇怪揉合,并已构成一个混合结构的“存在”。在此中进行取舍需要出众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而初学者对此似乎大都有力不胜任之感。
所以,自古以来很少有人是专以杨维祯为唯一范本作数十年的孜孜矻矻的,但这并不抹煞他的价值。应该说,步趋他的后来者倒是需要勇气,并且从此中取得禁果往往是比较高层次的消化过程。我们也还可以从杨维祯的作品中发现他取法前贤的痕迹,比如他的线条圆转中不失颜鲁公的“籀篆之气”,他的点画分布间又大有晋人风度。cdn-WWw.2586.WAng倘能把他们与杨维祯联系起来看,那么对他的技法的法则一面的成就,也许会有更高的估价。此外,杨维祯的格调高妙还在于他作书无不取“拗”势,他不追求廉价的流畅,也不屑于时髦的甜腻;生辣、奇崛、执拗中不失妩媚,始终是他的稳定基调,
临摹《行书诗册》这样的情品,一是要把握每个字的造型基点,如“孺”字的收束、“密”字的环绕、“麻”字的诡秘等,这些结构都有异于一般人的处理习惯,而它背后所隐藏着的,则是一种反对甜腻靡弱的审美意识。二是要准确捕捉每个字的力点,如“头”字三折一转的环绕中包含了三逆一顺的心理拓展过程。而它正代表了时间上的三迟一速、三顿一畅的节奏型。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这种节奏型是杨维祯独特的。应该说,以杨维祯较注愈中锋回腕的风格,如果没有对那些顿笔、折笔的有意捕捉,那很可能会写成“死蛇挂树”式的缠绕不清,缺少真正的美感。此外,在字行连贯中,本帖也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如“胡麻”的梯形对应;如“瑙林”的挤上压下让出中段;如“欲识”的倾左欲右的跌宕,都是信手拈出的神来之笔,忽略掉是很可惜的。当然,正因为它是随意而得,所以也有一些不尽成功之处。如“流水”之间的连带稍滑而不美;“天地”之“地”的捺笔侵入左偏旁而太过突兀;学书者可以避开此类现象,并要对它的不足面有所估计。有取有舍,学习过程不盲目而有理性特征;这不但是对杨维祯、对其他书家也同样重要。
杨维祯存世作品不少,但除了象《行书诗册》这样的精品之外,存世大量的书轴作为临攀范本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他下笔有时过于草率,线条直过和暴露太甚。因此,从书法学习角度上看,他的大字不如小字,祖笔不如细笔。我想,如果是一个已有初步的学王学颜学黄学米基础的人再来学杨维祯,也许效果会更佳。(编辑 王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