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印研究 >> 正文
刘墉:丰腆与痴肥的差别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03:26 点击:

  刘墉:丰腆与痴肥的差别

  在清初书坛上,刘墉是个绝对引人注目的角色。他官拜大学士,位列宰辅,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书风则偏于厚重丰腆,与时尚董其昌、赵松雪也完全不同。可以说,他是一个身处康熙、乾隆时代却不受时风影响的特殊人物,当然接下来的事实是:他的书风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时尚。

  当项穆在大骂苏东坡的书法为“肥艳”时,他却为后人提示出一种风格类型的价值,这就象当唐人杜甫在吟哦着“书贵瘦硬方通神”以与颜真卿的新体对应、但却下启了苏东坡的风格取向一样。我们可以在刘墉身上看到尚厚实、尚丰腆的再传式影响。因此,不管这些偏爱与取舍有多少历史价值,成功与否,它至少很使我们为之震动了一阵子。

  刘墉对丰腆的追求是义无反顾的。老成练达、品行瑞方是他的为官形象;而宽绰仁厚则是他的书法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宽绰中,他并不是如一般的正人君予之态,以端严刻板胜。正相反,他以丰润求宽绰,笔下时时显露出灵动之气,显示出脚中横滋的艺术才华。时人比他为超越董其昌,对他有极高的评价。如王文治评日:“石庵于轨则中时露空明”;康有为评日:“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前者可指他的整体书法形象,而后者则指他的风格取向。“轨则”是指他的法度与端严而言,“空明”是指他的丰润变化而言。CdN-WWW.2586.WaNG浑厚者多为楷、隶或篆,行草却易于流杨华美,刘墉以行草而得浑厚,可谓版险若夷,令人赞绝。

  这就是学刘墉所应把握的基点,变化太过教侧,非刘墉也;刻板滞迟,亦非刘墉也。他不是以表面华美取悦于人,是一种拙中含姿的审美追求。与前辈的董其昌和同时的王文治相比,他确乎笨拙的可以,笔画毫不露锋芒,字字以粗笔肥墨为之;至于行书常有的连带“牵丝”,他也一定压缩到最小范围,绝不以牵丝的飘动去取悦世风,但笔墨雄浑涵泳,墨色铺排之中有内含筋骨之妙,学者当努力掌握他的线条的蕴藉内敛,不能出俄达之笔。而在强调丰润的浓墨大笔濡染淋漓之时,又切须注意其筋骨的表达。来源书法屋,学书法,请上书法屋网。一般来说,由于多用浓墨重笔,稍不慎就有可能出现肥钝痴滞的败墨一滩,救弊的办法是:尽量捕捉刘墉书法线条中每一个顿挫的技巧,不平拖、不直过,下笔虽全面铺毫但注意敛聚锋尖,在书写节奏上要尽量做到流杨而不故为迟缓,这样,丰肥的线条中就会出现内含的筋、骨,在这方面,学者如果能参学一下颜真卿、特别是苏东坡的尚雄浑最好。颜、苏也皆尚丰肥:但颜以筋胜,苏东坡的行、楷书就更重笔画自然天真,筋骨之胜在技法动作上不直接表露出来。刘墉比苏东坡做得更为隐蔽,因此先接触一下颜、苏对学习刘墉也许会很有帮助,至少能知道刘墉这种丰腆追求的历史来源并把握其基本技巧动作。

  刘墉行书的结构也颇有天趣。为了使他的丰腆线条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他彭吉构上取内聚而不外张,每一字自成回护,而有些偏旁结构的错落极有稚态,不但使整幅作品的黑块显得更富于对比,也使大片的墨色不至于显得太闷。有些处理,甚至下开了何绍基一路书风,也应当为学书者认真加以注意。应该认识到:没有T'的结构,也就不会有他那丰腆润美的线条性格。(编辑 王小军)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