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在舞动的诗意里解读 铜鼓的前世今生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6:40 点击:
\
    河池,是铜鼓之乡。据统计,民间传世铜鼓有1400多面,占世界馆藏传世铜鼓的半壁江山。     要把一种文化符号,通过某种艺术形式搬上艺术舞台,赋予它更深刻的思想,更动人的情感,更神圣的灵魂,让原本的文化物象以另外一种唯美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是河池人民多年以来对铜鼓这一文化物象所津津乐道、企盼已久的事了。     2011年5月,河池铜鼓大戏的策划文案已悄然摆在了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案台上。接着紧锣密鼓召集各路“神仙”,邀请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潘琦,广西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常剑钧,广西著名剧作家胡红一等汇集河池,共商“铜鼓大戏”方案。经过了一年多酝酿,由常剑钧、胡红一珠联璧合强强联手,完成了《铜鼓》的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     为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回眸河池撤地设市十周年,河池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克难攻坚,决定下大力气排演大型民族音舞诗 《铜鼓》。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集中演员进行基本功强化训练一个月,9月中旬开始进入剧目创作排练,经过近4个月的艰苦努力,2012年12月1日晚8时,河池大型民族音舞诗《铜鼓》正式接受市领导审查演出。CdN-WwW.2586.WaNG全剧约110分钟,当所有演员和主创人员站在舞台上向观众谢幕的时候,剧场内掌声如潮,持续了五分钟时间,大型民族音舞诗《铜鼓》将以里程碑的意义写进河池文化的史册。     让我们在舞动的诗意里解读铜鼓的前世今生吧。     一、诗形的版块结构     大型民族音舞诗剧《铜鼓》运用诗化的版块结构,虚实结合,巧妙安排,有机地将五个篇章靓丽缝合,展示出铜鼓之乡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以老人和小孩的对话、祭鼓引入序幕,把这一古老文化世代传承的针芒直接扎进《铜鼓》的中心要部,开门见山地托出河池人民的心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思想主题。一个侧耳倾听的定型,仿佛千年之外的鼓声穿越时空隧道如约而至,又把人们带回到远古的蛮荒岁月…… “天当屋顶地当床/火塘驱寒伴夜长/林深树密猛兽凶/惟有山歌暖心房/”一堆火塘,一首山歌,把人们带进了“鼓·源”篇章。由“神器”、“铸造”、“战神”三个舞段构成,场面大气恢宏、画面构图巧妙、舞段自然流畅、动作语言新颖独特,以鼎锅、铸炉、铜鼓三种道具作为时空连线贯穿,浓墨重彩地渲染铜鼓的起源、铜鼓的功能,也再现了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在困难和灾害面前,表现出集体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     第二篇章“鼓·魂”,由“纹饰”、“祈雨”、“丰收”三个舞段组成,舞蹈从铜鼓的纹饰——羽人,开始轻轻剥离、灵动,继而转化成了流畅的艺术呈现;紧接进入铜鼓的神化功能,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人类原始本能的意愿出发,孕育而出的壮乡蚂拐节之祈雨;转而切入十月的金秋,丰收的季节,铜鼓敲出欢乐的节奏,扁担打出丰收的心情……这一篇章以流动的线条和整齐的画面把铜鼓的魂魄灵动地托起。     第三篇章“鼓·韵”由“歌圩”、“大婚”、“同醉”三个舞段组成,从标题字面可以领悟到编创者对铜鼓神韵的密码作深度破解,跳出铜鼓远古沉重的话题,跳到当代的人文风貌,改变视角,升华了主题,反映河池人民现代的精神风貌,以及河池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一篇章,舞段以柔美的线条、清晰的画面、舒展的动作、甜美的表情……构成了一幅幅壮乡欢乐团结、和谐发展、幸福吉祥的壮乡新景象。最让人激动不已和难忘的应该是大婚舞段,大红绸吊挂营造的喜庆氛围里,两个镂空的铜鼓与天空,以及一轮满月构成“天地人和”的绝妙意境。是诗、是舞、是歌,让人不得不感叹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最后尾声,老人和小孩拿着传世鼓槌敲响铜鼓,带出天籁之音的合唱,以“和·鸣”归点圆满,喻示民族文化代代相传,鼓声和鸣,护佑天下百姓和美安康!同时,进一步升华了民族和谐团结这一时代的重大主题。     二、诗相的人物设置     在音舞诗剧《铜鼓》的人物设置中,有诗一般的人物设置,虚实结合。实的人物设置是“老阿公”、“孙女”、“孙子”他们是承上启下连接导入的人物,是事件发生的见证,使事件展开有因果,他们真实的存在,是“河池人”的缩影与代言。虚的人物设置,是“那男人”、“那女人”,他们时而出现在远古的蛮荒年代,时而出现在瘟疫肆虐的季节;时而是“丰收”的农民;时而是“大婚”新郎、新娘;他们是事件反映的人物特写、是内心外化的物理载体、是最动人的情感对白。他们的身影贯穿全剧,犹如云中飞燕,时隐时现,让观众在铜鼓坚硬的表象之外看到柔美的生命和醉人的情感。在那一场抵御外侵的战斗中那男人击鼓沙场,英勇奋战,最后中箭战场,滴血铜鼓……那女人,沙场寻夫,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舞蹈编导以“拖”、“拽”、“背”、“抱”、“摇”、“哭”一系列的动作,刻画出一个壮族女人的执著、真爱和坚强,最后用一段漂亮的双人舞,把情感升华到灵魂交融的境界与高度,这不得不让人惊叹孙雪梅、陈绍彬娴熟的编导功力和演员朱晗、晓娟高超的表演技能,还有我们的本地演员陆世许、刘夏、老阿公申群英等都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如诗入戏。     三、诗意的情感渲染     邓锐斌导演是一个在艺术舞台上拿捏情感渲染的高手。这次在河池,他双手触摸铜鼓,感受铜鼓的心跳,倾听铜鼓与天地的对话,小小的铜鼓,在他眼里仿佛是一个时间与空间无限放大的世界。     大型民族音舞诗《铜鼓》有几个煽情点,是赢得观众掌声最热烈的地方,如“鼓·源”中铸造的双人舞,男人滴血铸鼓,女人心如刀绞,两人在高台上展开接触式双人舞,流畅的动作,巧妙的配合,完美的造型组合,暗示着没有真爱的力量也铸造不出通灵的铜鼓。还有战神中那男人中箭滴血铜鼓,那女人沙场哭夫的感人场面,让观众看到撕心裂肺的痛和真真切切的爱,看到壮家女人的善良与忠贞,勇敢与坚强。这种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渲染是舞蹈诗化的追求。还有大婚中近乎完美的双人舞,在红绸、绣球、铜鼓、满月等壮乡婚礼场面不可或缺的几个元素,非常夸张的合理的运用到舞台上,渲染壮乡结婚的喜庆氛围,为双人舞营造诗意般的环境,为情感发展作足够的色彩渲染,也为舞蹈语言的发生提供情理的依据。这种诗意的情感渲染,是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这就是编创团队巧夺天工的本领,实在让人叹服不已。     在舞动的诗意里解读铜鼓的前世今生,我们读到了铜鼓悠久的历史,读到了铜鼓灿烂的文化,也读懂了铜鼓与壮乡人民不解的魂魄情缘。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