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点”不是话剧的脊梁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6:45 点击:
“630次笑声、140次掌声”、“浓缩阵容,加倍笑料”……从郭德纲到周立波,从“清口热”到“相声潮”,票房的赢家刺激着市场的走向。于是,不知从何时起,“笑点”成了话剧市场营销的关键词。
说起话剧,恐怕很多业内人士在数年前都不会想到,现在的演出舞台盛况空前。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话剧演出中约半数是以“爆笑、逗乐、惊悚、麻辣、悬疑”等为主题的娱乐性剧目。同时,整体原创贫瘠,包括国内团体改编搬演在内,超过一半为境外剧目。原创作品中接近八成为娱乐性剧目,多有直接从网络段子、相声小品等“简单加工”的“拿来主义”作品。
好的戏剧犹如匕首一样刺向反映社会和生活的纵深,并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但现在要么是供人游戏的“玩具刀”,要么是仿制的“工艺品”,玩具和工艺品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却远非生活的主流。社会减压需求构成了当下娱乐化现象旺盛的重要因素,但不应成为话剧创作迷失方向的借口。因此,目前的话剧市场只能说与过去相比是“大而不强”,并且有价值迷失的危险。
同时,原创的贫瘠进一步带来了市场的畸形。在众多的话剧演出里,部分剧目的票价令人惊讶。话剧《暗恋桃花源》的最高票价达到1280元,如果按照人均年收入类推,这笔钱在台北可以买一部苹果手机。cDN-Www.2586.WaNG不可否认,这是来自台湾的好剧,但在上海得到一次心灵享受的代价是台湾的4倍,这就极不正常了。
如此,一个新的文化市场的现象值得警惕:在制造业领域的“粗放式发展”现象已开始在话剧市场中出现,即自己制造的产品数量很多,但多在“低端”徘徊,而高附加值、高质量产品的知识产权和高额利润都不属于自己。地方政府花费巨资建造的场馆更多成为了演出的“码头”,而没能成为艺术发育和原创的重镇。而这种发展方式,恰恰就是我国目前正在努力转变和摒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