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情》:一曲沂蒙柳琴赞“红嫂”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6:48 点击:

在国难当头之际,沂蒙女性们以其柔弱的身躯直面战争的残酷。近日,在济南参加“喜迎十八大,相约十艺节”2012年全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的临沂市柳琴戏剧团创排的柳琴戏《沂蒙情》,以3位临沂女性的心路历程呈现出她们所代表的沂蒙精神,书写出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力量。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随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沂蒙山小调》,临沂市柳琴戏剧团创排的柳琴戏《沂蒙情》10月在济南参加了“喜迎十八大,相约十艺节”2012年全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沂蒙女性再次登上舞台,这一次她们唱起了“拉魂腔”。 “书写永不过时的精神力量” 据介绍,《沂蒙情》以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等众多沂蒙红嫂的真实故事为素材,集中塑造了以山杏为代表的沂蒙女人坚忍的人格魅力,展现了牺牲、奉献、执着的沂蒙精神,不仅勾起年长观众对那段红色岁月的回忆,也让年轻观众为之动容。 谈起《沂蒙情》的创作初衷,该剧编剧王新生表示,“陈毅同志曾经说他躺到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CDN-wWw.2586.wang我认为大家更不该忘记临沂女性,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革命的半边天。” 2009年底,王新生接受创作邀请开始深入沂蒙山区采风。而在此前,他曾一度婉拒。“我一直不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过去类似的题材很多,大家比较司空见惯,很难翻出新意;二是对于红色题材来说,一般观众考虑到很难有深度,这样它也走不远。” 但就是这次采风,从根本上转变了王新生的看法。“无法想象,一个母亲为了用乳汁喂养八路的婴儿,竟给自家孩子断奶泡煎饼以至于饿死了,心中将承受怎样的痛苦?无法想象,为让爬冰卧雪的八路军穿上棉衣,女人们掏尽身上全部棉絮换成芦花和麦秸,在滴水成冰的冬季她们是怎样一天天熬过来的?……”王新生一字一顿地说。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在国难当头之际,沂蒙女性却以柔弱的身躯直面战争的残酷。”于是,王新生决定通过三位临沂女性的心路历程,写出她们所代表的沂蒙精神,“当今社会,我觉得特别有必要讲一讲我们曾经有过的这种精神力量,它永不过时。” 地方剧团创出大戏实属不易 据介绍,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山东临沂、郯城一带,流布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因唱腔曲调优美,有拉人魂魄的魅力故又名“拉魂腔”,是山东省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柳琴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沂市柳琴戏剧团副团长宋兆连表示,《沂蒙情》是临沂市为迎接“十艺节”而打造的重点剧目,也是继大型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后的又一舞台精品工程。该剧于去年10月搬上舞台,至今已巡演近70场,在媒体和观众中引发了良好的反响。 据了解,除国家一级编剧王新生外,《沂蒙情》还汇聚了国家一级导演梅晓、著名戏剧音乐家高鼎铸、著名舞美设计陈庆文、服装设计师张宁、灯光设计师田胜温等一批国内一流专家,力求使观众享受委婉动听的“拉魂腔”的同时,也感受到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 之前,《沂蒙情》作为全国推选的优秀剧目晋京参加了“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说,“一个地方剧团,创作了《沂蒙情》这出大戏,在首都的舞台上演出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实属不易。”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说,《沂蒙情》的“情”,主要是通过剧中三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体现出来的革命情怀,尤其是饰演“山杏”的女演员演技精湛,将人物的质朴活泼、苦难酸涩完美呈现了出来,让观众认识到今日中国离不开沂蒙精神。 副团长“披挂上阵” 在《沂蒙情》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省城观众的热情丝毫不减,喝彩与叫好声不绝于耳。不过,谈及柳琴戏和剧团的发展,宋兆连却忧心忡忡。“目前临沂市柳琴戏剧团人才匮乏非常严重,而且大部分演员都已过不惑之年。”他指着三位主演告诉记者,“戏里的三位主演两位都年近五旬,上世纪90年代之后剧团就再也没来过新演员。” 据了解,临沂市柳琴戏剧团成立于1953年,是临沂市唯一的专业戏曲表演团体,先后整理、创作了《打干棒》、《三击掌》、《王二英思夫》等100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传统戏和现代戏,2005年后创作的《沂蒙情怀》、《山里红》、《王祥卧鱼》在各项艺术赛事中屡获大奖。 随着年轻演员步入中年,宋兆连发现剧团人才断层的问题日益显现。“现在团里只剩下30多人,专业院校没有柳琴戏课,想找年轻演员都没地儿,而且来了新人也解决不了编制,剧团本来就不富裕,吃饭都不够怎么能留住人?” 在《沂蒙情》中,宋兆连和另外两位副团长亲自“披挂上阵”,担任该剧的乐师。对于柳琴戏面临的困境,宋兆连表示面临“四缺”,“缺演员、缺编剧、缺导演、缺作曲,团里作曲人才已经没有了,再加上青年演员断档,这个团太不容易了……” 为此,宋兆连在前年酝酿推出了柳琴剧团小剧场,在每周五、周六晚上为戏曲观众演出柳琴戏和其它剧种。“‘小剧场’让我们以演带练培养人才,并迫使我们不断推陈出新以求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市民关注柳琴戏、喜欢柳琴戏。”宋兆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