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的悬疑新戏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6:53 点击:
赖声川3年来第一部新戏《如影随行》,走的是扑朔迷离的悬疑路数,但最终却想为现代人提供一个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该剧3 月26-30 日在上海大剧院、4 月4-5 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赖声川这几年在大陆风生水起,与其近10 年来的点滴积累分不开,从《红色的天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他没有两个老婆》到《暗恋桃花源》、《这一夜,WOMEN 说相声》,赖声川带着他的作品一路走过观者廖廖、小众追捧和大众狂热的三个阶段。巅峰之后未必是深渊,但要超越自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如影随行》的登场,便显得特别引人瞩目。而《如影随行》的出现又是如此特别,既不同于以往的“相声剧”系列,又不是表演工坊擅长的笑剧,而是悬疑重重的情节和与佛法相关的灵魂指引相结合,制作方始终秘而不宣的剧情也令该剧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
“不可说,说了就是错”,这句话用来作为《如影随行》的剧情注解再合适不过,台湾首演后,有观众在博客上撰写长文,抽丝剥茧地分析剧情及相关细节,仿佛是希区柯克大片的观后心得。但更多的观众是去看第二遍,因为知道结尾后,才发现之前有太多细节没去认真对待,要循来路重走一遍,心里才会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快感。这样说法好像有点夸张,但悬疑与曲折确实是《如影随行》的最大特色,从第一个角色YEA(曾宝仪饰演)的出场便是如此,这个“不存在”的人充当了故事的叙述者,而那些被述及的主人公们如梦游般走过舞台,真实的故事在他们身后开始上演。CDn-WWW.2586.waNg
擅长多线条舞台叙事的赖声川,一向喜欢将多种元素安排在一个舞台上,让人可以用透视的眼光看舞台后的人生。此次的《如影随行》中,最主要的两片布景墙好似两片移动的白色大幕,一左一右分列台前。大幕挡住观众的视线,演员们在白色方幕后准备,当大幕轻轻滑过,一个场景结束,另一个场景已开始,避免了每次暗场带来的情绪暂停,又好像电影镜头的快速切换。这种手法可谓赖声川在舞台上的又一次创新。
而在以简胜繁的场景切换手法外,赖声川这次还展示了他对舞台技术的迷恋,胡恩威助阵的多媒体设计,潘恒健的萨克斯现场即兴演奏,数道纱幕起落之间的投影画面如梦如幻,32 种变化的电脑灯和复杂的后台技术,由Tiffany 珠宝公司的设计师担纲《如影随行》的美术指导与服装造型设计—这些综合创作元素让观众可以真实地感受亚洲顶级剧团的整体创作实力。都说剧场是造梦的地方,但梦的背后却是无数铁打的事实和一万件“小事”。如赖声川所言,剧场其实是一种高级手工业,一部戏可能有几千个“锣丝钉”要拧紧,最后戏才会好看。
从“小众精神领袖”变身为大众偶像的赖声川,这几年的作品当中,一直不乏明星助阵。不知道是赖声川爱用明星,还是明星爱演赖声川的戏,反正结果就是赖氏作品一定阵容豪华。这次全台湾版《如影随行》来大陆演出,阵容空前强大。除“激情王子”马景涛、“三栖公主”曾宝仪、金马影帝屈中恒、台湾剧场天后丁乃筝以及《色,戒》女二号朱芷莹之外,其他演员也都是清一色的台湾剧场骨干力量,像李建常、赖梵芸、徐堰铃、韦以臣等。赖声川自己也说,如果《如影随行》要排大陆版,要找明星不难,但要找能够替代这些剧场骨干的演员,真的不容易。像剧中的韦以臣,一个人要在《如影随行》中演10 多个角色,接了电视剧就来不了大陆巡演。赖导演说:“你不来没关系,但会留下一个‘业’,你会把你赖老师累死。”吓得韦以臣二话不说,赶紧交了违约金给电视剧组。
而进了剧组的明星,也统统不敢有半点“明星”范儿。马景涛为了说服经纪公司同意自己不拍电视演话剧,半毛酬劳都不留,统统交给经纪公司,只为圆这16 年一次的舞台之梦。曾宝仪也一样,虽然有红透半边天的老爸曾志伟照顾,宝仪还是像小学生一样在剧组和大家同吃同住,别人背10 遍的词,她要背30遍。越是明星越不敢拿自己的演艺生涯和面子开玩笑,要上舞台,就得来真的,不然丢不起那个人。
所以赖声川也从来不对明星们格外开恩,排练迟到罚款是赖氏戏剧每个剧组的惯例。当然赖导演不负责收罚款,他只负责一件事,就是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马景涛”或“曾宝仪”站在舞台上。发掘演员与角色最契合的那一面,用演员的长处,让他们在舒服的状态里诠释角色,是赖声川最大的长处。这次如果看《如影随行》,观众会因为“大桥”这个角色而有机会看到马景涛的“咆哮”,但更会看到他温情脉脉与义气大方的一面,一切都是角色需要,而不是惯性使然。
换了别人的戏,有悬疑剧情、美轮美奂的舞台和明星加盟,观众可能已经满足,但到了赖声川,观众就会自然地想多要点,因为他的每部作品都关乎心灵,都有一种让大家走出剧场仍沉浸于回味当中的力量。《如影随行》最致命的一击大概就在此处。当初看剧本,到故事三番五次地被颠覆时,已经震憾,再看到最后的真相被揭露,两个迷途的亡灵彼此安慰与携手前行时,眼泪自然地就掉下来。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有人走了,却又似乎仍在,他或她牵挂不肯放下的事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机会听一听他(她)的故事?他要怎样才能安心离去?
想在破解悬疑迷团之外更深刻地感受《如影随行》的心灵魅力,不妨先做一点功课,读一点佛法的初级读物或关于“中阴”状态的介绍。它们或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会有些不存在的人能真实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坐在某个角落时,会不自觉地惊醒,这屋子里有没有一个人在看我?我可有亏欠这个人的地方?我可对得起自己的心? 能一辈子跟自己“如影随行”的,其实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心。别忽略它,把它想象成一个可以和自己对话的人,大概就是“YEA”那个角色存在的必要吧。所以《如影随行》绝不仅仅是一次探案之旅,它提供了一个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在梦与真实的边界地带。(文/水晶)
赖声川这几年在大陆风生水起,与其近10 年来的点滴积累分不开,从《红色的天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他没有两个老婆》到《暗恋桃花源》、《这一夜,WOMEN 说相声》,赖声川带着他的作品一路走过观者廖廖、小众追捧和大众狂热的三个阶段。巅峰之后未必是深渊,但要超越自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如影随行》的登场,便显得特别引人瞩目。而《如影随行》的出现又是如此特别,既不同于以往的“相声剧”系列,又不是表演工坊擅长的笑剧,而是悬疑重重的情节和与佛法相关的灵魂指引相结合,制作方始终秘而不宣的剧情也令该剧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
“不可说,说了就是错”,这句话用来作为《如影随行》的剧情注解再合适不过,台湾首演后,有观众在博客上撰写长文,抽丝剥茧地分析剧情及相关细节,仿佛是希区柯克大片的观后心得。但更多的观众是去看第二遍,因为知道结尾后,才发现之前有太多细节没去认真对待,要循来路重走一遍,心里才会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快感。这样说法好像有点夸张,但悬疑与曲折确实是《如影随行》的最大特色,从第一个角色YEA(曾宝仪饰演)的出场便是如此,这个“不存在”的人充当了故事的叙述者,而那些被述及的主人公们如梦游般走过舞台,真实的故事在他们身后开始上演。CDn-WWW.2586.waNg
擅长多线条舞台叙事的赖声川,一向喜欢将多种元素安排在一个舞台上,让人可以用透视的眼光看舞台后的人生。此次的《如影随行》中,最主要的两片布景墙好似两片移动的白色大幕,一左一右分列台前。大幕挡住观众的视线,演员们在白色方幕后准备,当大幕轻轻滑过,一个场景结束,另一个场景已开始,避免了每次暗场带来的情绪暂停,又好像电影镜头的快速切换。这种手法可谓赖声川在舞台上的又一次创新。
而在以简胜繁的场景切换手法外,赖声川这次还展示了他对舞台技术的迷恋,胡恩威助阵的多媒体设计,潘恒健的萨克斯现场即兴演奏,数道纱幕起落之间的投影画面如梦如幻,32 种变化的电脑灯和复杂的后台技术,由Tiffany 珠宝公司的设计师担纲《如影随行》的美术指导与服装造型设计—这些综合创作元素让观众可以真实地感受亚洲顶级剧团的整体创作实力。都说剧场是造梦的地方,但梦的背后却是无数铁打的事实和一万件“小事”。如赖声川所言,剧场其实是一种高级手工业,一部戏可能有几千个“锣丝钉”要拧紧,最后戏才会好看。
从“小众精神领袖”变身为大众偶像的赖声川,这几年的作品当中,一直不乏明星助阵。不知道是赖声川爱用明星,还是明星爱演赖声川的戏,反正结果就是赖氏作品一定阵容豪华。这次全台湾版《如影随行》来大陆演出,阵容空前强大。除“激情王子”马景涛、“三栖公主”曾宝仪、金马影帝屈中恒、台湾剧场天后丁乃筝以及《色,戒》女二号朱芷莹之外,其他演员也都是清一色的台湾剧场骨干力量,像李建常、赖梵芸、徐堰铃、韦以臣等。赖声川自己也说,如果《如影随行》要排大陆版,要找明星不难,但要找能够替代这些剧场骨干的演员,真的不容易。像剧中的韦以臣,一个人要在《如影随行》中演10 多个角色,接了电视剧就来不了大陆巡演。赖导演说:“你不来没关系,但会留下一个‘业’,你会把你赖老师累死。”吓得韦以臣二话不说,赶紧交了违约金给电视剧组。
而进了剧组的明星,也统统不敢有半点“明星”范儿。马景涛为了说服经纪公司同意自己不拍电视演话剧,半毛酬劳都不留,统统交给经纪公司,只为圆这16 年一次的舞台之梦。曾宝仪也一样,虽然有红透半边天的老爸曾志伟照顾,宝仪还是像小学生一样在剧组和大家同吃同住,别人背10 遍的词,她要背30遍。越是明星越不敢拿自己的演艺生涯和面子开玩笑,要上舞台,就得来真的,不然丢不起那个人。
所以赖声川也从来不对明星们格外开恩,排练迟到罚款是赖氏戏剧每个剧组的惯例。当然赖导演不负责收罚款,他只负责一件事,就是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马景涛”或“曾宝仪”站在舞台上。发掘演员与角色最契合的那一面,用演员的长处,让他们在舒服的状态里诠释角色,是赖声川最大的长处。这次如果看《如影随行》,观众会因为“大桥”这个角色而有机会看到马景涛的“咆哮”,但更会看到他温情脉脉与义气大方的一面,一切都是角色需要,而不是惯性使然。
换了别人的戏,有悬疑剧情、美轮美奂的舞台和明星加盟,观众可能已经满足,但到了赖声川,观众就会自然地想多要点,因为他的每部作品都关乎心灵,都有一种让大家走出剧场仍沉浸于回味当中的力量。《如影随行》最致命的一击大概就在此处。当初看剧本,到故事三番五次地被颠覆时,已经震憾,再看到最后的真相被揭露,两个迷途的亡灵彼此安慰与携手前行时,眼泪自然地就掉下来。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有人走了,却又似乎仍在,他或她牵挂不肯放下的事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机会听一听他(她)的故事?他要怎样才能安心离去?
想在破解悬疑迷团之外更深刻地感受《如影随行》的心灵魅力,不妨先做一点功课,读一点佛法的初级读物或关于“中阴”状态的介绍。它们或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会有些不存在的人能真实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坐在某个角落时,会不自觉地惊醒,这屋子里有没有一个人在看我?我可有亏欠这个人的地方?我可对得起自己的心? 能一辈子跟自己“如影随行”的,其实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心。别忽略它,把它想象成一个可以和自己对话的人,大概就是“YEA”那个角色存在的必要吧。所以《如影随行》绝不仅仅是一次探案之旅,它提供了一个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在梦与真实的边界地带。(文/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