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花与剑》: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6:59 点击:
     《花与剑》的导演曹曦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去了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拿了戏剧人类学硕士学位。不管是戏剧学院的毕业生,还是热爱舞台愿意投身其中的年轻人,不得不说其中有才华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人徒有创作冲动,却缺少才华。曹曦绝对属于有才华又有冲动的年轻人。
    《花与剑》的剧本是台湾作家马森40多年前的作品,时代变迁,很多看法和理解与时下已有距离。一个漂泊海外的游子回到故乡,寻找父母,心中有许多不解与困惑:他的父亲给了他一朵花又给了他一把剑,他把花送给了心爱的女子丘丽叶;可又爱上了丘丽叶的哥哥,于是又把剑送给了他。儿子到底是该娶妹妹还是该嫁哥哥?……母亲告诉儿子,是她杀了父亲和她(他)的情人;父亲告诉儿子,是他杀了母亲和他(她)的情人……
    剧本中关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做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之类的问题,都曾像罗生门一样压在每个人心上。只是这个时代的人对这些问题越来越淡漠,都更加关心浮世生活。
    我们的舞台若干年来因为历史原因,被所谓的斯坦尼体系、导演手法占据,虽然也有人力图突破,但都收效甚微。表演的风格最终将由演员呈现,演员训练毫无突破,舞台效果沉闷不堪。cdn-www.2586.wanG至于什么奢华的舞美设计,那都是外表而已。不是说斯坦尼体系的东西不好或者过时,只是,我们对于作品的呈现与解读为什么一成不变?再说,所谓的艺术传承都是缺省和突破相交织。一直以一个体系作为表演教学的手段,实在是让人觉得遗憾。
    因此,看到这部新戏非常欣喜。导演曹曦带来的冲击远超过剧本本身。不强调非职演员的身份,反而回归于关注表演中的每个人。戏剧本来就起源于生活,从无意识的日常生活扮演,到有意识的舞台化扮演,演员们首先需要相信舞台假定性。
    演出中音效处理也很特别。现在很多话剧都热衷搬个小乐队上台,常觉得莫名其妙。做成音效碟明明可以降低成本,为什么舍本逐末?还经常创作些曲调并不朗朗上口的歌曲,愣是伪装成“小型音乐剧”。《花与剑》的音效除了钢琴声之外,更多的是轻轻的噪音。剧中的不安通过噪音音效辅助演员,深化情绪。而钢琴更像当年云门舞集里罗曼菲和着李斯特的钢琴曲不停转圈的《挽歌》,琴声叩击于心。
    小剧场话剧回报有限,投资因此微薄,常常因陋就简地构建舞台,在舞美设计上也往往随意,甚至假借追求象征感来掩饰粗糙。难为此剧的投资人花了大价钱。移动的门的设计在小剧场中很有震撼效果。明月在天空朗朗,在这个冬日带着寒气。
    我们对于小剧场、对于话剧、对于舞台到底应如何看待?是怀揣了一颗娱乐的心,还是更仪式化地对待它?其实都无所谓。我们只是盼望能够不断看到充满才华的表演。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只要求更加真诚的不断突破。《花与剑》是个开始。(文/薛漫白)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