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一群男人一台戏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02 点击:

    一个空旷的房间、十二把靠背椅、照明灯高悬,十二个男人被锁在里面,直到他们的决议被一致通过。每一刻的时间都过得艰难,每一句的言语都显得沉重,每一次的举手表决都是一次俄罗斯轮盘赌式的生与死。这就是近日在上海话剧中心演出的《12个人》。全剧没有女性,没有任何背景音乐,没有换场,没有休息,一群没有姓名的男人们为了一个与他们无关的生命争得面红耳赤、争得痛不欲生、争得死去活来,为此甚至自己被剖开、被切碎在众人面前。     一个贫民窟长大的男孩,一个斑斑劣迹的小混混,在看似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他是一个杀人凶手时,却有人愿意站出来,为仅仅只是某种可能而花费时间讨论,甚至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这在当下这个唯效率论的环境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在一次次反复的辩论之中,竟发现原本看来天衣无缝的证据逐步有了越来越多的“合理的怀疑”,如果没有对生命真正的尊重,那个小男孩就可能在并非完全公正的状况下被送上电椅。如果说那个小男孩真的是杀人凶手,那么现在的辩论,也是对他这个杀人犯的尊重,哪怕是一个罪不可赦的坏蛋,在一个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他的生命也理应受到这份尊重。唯有如此,恶之花才不会继续盛开。     当然,尊重的标准是难以绝对量化的,每个人有各自的标准。这十二个陪审团成员虽时有义气之争、时而失去理性,但冷静下来时,没有人愿意去杀害一个证据不够确凿的犯罪嫌疑人。cdN-wwW.2586.wAnG这确是人性的光辉。最开始坚持要讨论的那位先生是孤独的,那时所有的人都认定小男孩是真正的凶手,在如此一面倒的情形下,在自己又拿不出确凿证据的情形下,他的坚持既孤独又勇敢。这位先生打赢了这场一个人的战争,由于他的坚持,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把一个即将坐上电椅的未成年男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生命与法律的意义得到彰显。     每位陪审团成员都会带有自身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不可避免会带有主观的判断意识。但随着逐渐的剥茧抽丝,诸多疑点被一一展开,原来我们的经验都不是绝对正确的。也因此,需要十二位互不相识的成员组成陪审团,需要十二位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决议,需要在不能完全说服哪怕只有一位成员的时候反复地讨论再讨论。事实证明,陪审团、律师、证人都会犯错——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但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制度来尽可能规避因人为而造成不公平的伤害。相比过于相信自身的生活经验之外,偏见则显得更为致命。     很久没有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上看到如此优秀的话艺自己制作的作品了,如果要说《12个人》有什么遗憾的话,一是戏开始时演员并没有为演出做好足够充分的准备——其实戏在入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陪审团成员刚刚结束了法庭上的工作——以至于演员的声音有些撕扯,举手投足间隐约让人感觉在故意学西方人的范儿,表情也更多集中在脸部。但随着演出的进行,所有演员都渐入佳境,呈现了一出相当流畅、紧凑、沉猛的佳作。此处法官的录音段落再次有点多此一举,之后的表演完全合理解释了录音中的所有内容。二是戏的谢幕,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当男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房间,关掉灯的那一瞬间,是整场演出最完美的结束点。而数秒钟后,演员回到自己,走上台前谢幕,则是在告诉观众刚才的一切都只是在演出而已,是虚构的......在这个作品中,之前2个小时不停歇的情绪,突然一下子就泄气了。我想,有时,没有谢幕也是一种谢幕。     话虽如此,此次的《12个人》仍是在上海滩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记得上一次收获这样的感动,是谷亦安导演的《艺术》,同样是纯男人间的故事,而那已是多年之前了。真希望下一次不需要再等待那么久。(文/FZ)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