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女”与流行文化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03 点击:

流行文化是大众消费趋势的风向标,是制造娱乐奇观的温床。无论是小说、电影、演唱会、电视剧、所谓的创意园区内的“当代艺术”,还是我们想要谈论的戏剧都急不可耐地与它靠拢,当然都是看在人民币的份上,期待“拉兄弟一把”。台湾剧场导演、理论家王墨林曾言道:“历史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艺术终究是无法免于被商品化的命运。”在流行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都市人仅有的消遣或者是独有的心理安慰之时,我们貌似从中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生活——艺术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手中“玩意”,并且以模式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不断地进行复制。现代社会中的冷漠、孤独的都市人,在流行文化复制的过程中通过消费和传播竟找到了一种日常中早已缺失的集体性,甚至,流行文化才是我们唯一愿意/可以/值得“交流”的东西。当然,随之带来的是审美上的虚无、异化、破碎和迷失,原有的文化批判的一系列游戏规则都被篡改,甚至已经无效。在后现代语境里,文化是消融于经济的。 由乐透文化公司制作的《拜拜拜金女》是一部十足的流行文化的产物,以“拜金”为卖点,讲述一个拜金女最后与拜金说再见而选择真爱的故事(但不小心还是发财了)。cdn-wWw.2586.WANg虽说“反对拜金、珍惜真爱”,却仍只是一出偶像剧。这当然是后现代文化生产模式的典范案例,“善良”也好,“真爱”也罢,都是用来点缀的装饰,而不再有它实质的反省价值。 纯粹从演出的角度来看,《拜拜拜金女》是一部认真娱乐大众的作品,这一点与很多同类型的搞笑喜剧相比,要来得诚恳一些——至少消费者感到了受尊重,如果我们把彼此定义在这样的关系里的话,制作方自当提供对得起消费者的商品,而首先,就是把消费者当作“上帝”。在整个作品中,演出团队极力讨好观众的企图相当明显;但另一方面,如以一部优秀的娱乐作品的要求来衡量,又能看到诸多不足之处,如故事本身缺乏新意、换场过多导致结构松散、笑点上的包袱抖得刻意且用力、表演上仍有很多瑕疵等等。要做一部优秀的纯娱乐作品也并非易事。 记得几年前戏逍堂横空出世之时,有拥护者曾预言,随着进入市场的门槛越来越低,相关的制作团队越来越多, 互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在未来的某一天,因这样的角力必然可以催生出大批优秀的作品,甚至形成中国的“百老汇”——现在看来,过程说得都对,却单单没有猜中结果,当时的理想已破灭成了幻象。在激烈瓜分市场蛋糕的刀光剑影之中,因感官刺激主义的生存法则——只有更恶俗才能战胜恶俗——作品质量本身并非逐渐走高,而是争相趋低。或许流行文化的掘墓人,就是流行文化本身。 从文化生产的规律来看,艺术与商业的合作、共生关系是不可避免的。那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该如何面对“文化消融于经济”的境况? 20 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评论家、现代艺术理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用“廉价艺术”(Novelty Art)这个名词来描述他所不认同的波普艺术;而英国艺术评论家、首创“波普艺术”一词的劳伦斯·阿洛韦(Lawrence Alloway)却认为:“知识分子一般都鄙视这种商业化文化,而我们只将它视为一种事实加以详细讨论并乐于消费。我们的结论之一就是不应该视波普艺术为‘逃避’、‘消遣’和‘纯娱乐’,而应以严肃的艺术眼光看待之。”对于艺术在今天急剧的商业化,也许我们应持一种多元的、并非毫无批判性的态度去看待它,以便能在一统天下的流行文化之中也能找到艺术的真正归属。(文/FZ)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