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之神》自己种下罪恶的种子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04 点击:

去看《杀戮之神》完全是冲着剧作者雅斯米娜·瑞萨(Yasmina Reza)的名头。多年前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观看 谷亦安导演她的名作《艺术》,由三位男人拼出的那部戏很是精彩;而此次的《杀戮之神》,从作品介绍来看,似乎与《艺术》一同证明了这位才女并非如那些通常意义上的女性剧作家那样,过多地把焦点放在女性的角度。 《杀戮之神》的故事很简单,瓦隆家的儿子被雷家的儿子打掉了两颗门牙,于是4 位父母坐到一起想要平和地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全戏自始至终都在瓦隆家的客厅里进行,随着讨论的展开,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完全超越了孩子们间的打斗,引发4 个人之间的剧烈冲突(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夫妻关系是多么残破),甚至大打出手。各人心中的恶不再掩饰,中产阶级们苦心经营的文明、理性的生活被揭穿——观众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不难理解这就是剧作家所要诉说的核心。但此次呈现的作品并非是一部佳作,这自然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改编与排演有关。 我猜想作品是做过相应修改的。翻看宣传册,除了原作者以外并没有列出其他改编者的姓名,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有好几处都让我感觉到这样的修改,目的是让作品显得更幽默,或者说,更搞笑(这一点在《12个人》里也可以感觉到),而且这样的改编有一种刻意挑逗观众的企图。CDN-WWw.2586.WANg不但如此,导演也有意识地在排演过程中,尽可能地营造或释放搞笑的气氛,包括说话的方式、语气,甚至是演员的表演与场面。这些刻意的娱乐在我看来降低了作品的格调,破坏了语言原有的重点,也打乱了原作应有的思辨性的层层推进。当然,我并非认为严肃作品不该有诙谐之处(我们可以轻易找到相当数量的名作,它们都有着很高明的幽默感,如达里奥·福、哈罗德·品特、迪伦马特,还有契诃夫),我也相信瑞萨的原作一定不是死板的作品(可参考《艺术》),但幽默绝对是为作品的核心而服务,或者说,并非是这般浅显的纯娱乐。 可能是首演的缘故,演员并没有拿出应有的状态,我相信周野芒、沈磊、宋茹惠这样的演员,应该比现在的演员要出色得多。一开始,4 位父母坐在沙发上面面相对,实则戏早已开始,他们之间已有过带着戒心的寒暄与试探,此时该呈现的是隐藏在客气、日常、文明生活之下的紧张感。而演员完全是松松垮垮的状态,除沈磊外,其他演员连声音都没有打开,我居然要很费力才能听清台词;另外,演员对文本的潜台词理解似乎相当有限。如此表演,撑不起这样一出各个层面都充满交锋的作品,反而显得脱节,观众时常诧异于某个演员在某一刻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其实之前早有铺垫和积累,可惜并没有表演到位。 即便如此,整个作品仍算流畅,但结尾显得很空洞。一方面是之前一系列的败笔所致,在结尾处很难再给出足够的震撼力;另一方面,导演却试图通过“玩沉重”来表示这是一部“很有内涵”的戏,演员假装的崩溃、长时间的安静(不是静默)等等,都让观众以为他们只是吵累了,再往下就完全不知所云。 话艺的网站上,有一个关于该剧的演出提示——发烧大串联:《老友记》、《好汉两个半》等情景喜剧——这就是制作方和创作方对《杀戮之神》这个作品的理解与想象,不由得让人叹为观止。翻开宣传册,在作品介绍之前不小心读到杨绍林老板与吕凉二老板的话,前者说“戏剧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注”,“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还提到戏剧多元化的前提是“不失戏剧精神底线、坚持主流”,后者提倡“严肃戏剧”,说话剧艺术不能“一味迎合观众、仅仅满足娱乐需求的工作”。对照现实,这些话每一句都很值得品味。看此次所谓欧美当代戏剧典藏演出季中的作品,泛娱乐化恐怕是不争的事实(严肃戏剧?),且作品都以故事性或类故事性为主(多元化?),其中不乏《黑衣女人》这样公认的烂戏(典藏?),为什么一个“经典”的演出季居然没有一部公认的大师作品呢? 在 7个月里将 8 部作品打包成套,借作品曾收获某些欧美奖项作为由头,用“高雅”和“严肃”的外衣来包装,以对西方的某种潜意识崇拜为卖点,这样的组合、灌输出来的消费意识,虽与麻花之流不同,但究竟有多大本质的区别?就像《杀戮之神》中的某句台词,把人性的黑暗怪罪于与生俱来的某种无形力量的操控,而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一样;而我相信,我们的罪,就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文/FZ)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