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棉MAO裤的夏天》,黑夜之后是白天?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09 点击:

在我或许狭隘的理解里,从《生如夏花》、《123,跳房子》、《仅是2238》,到上个月底在下河迷仓演出的《穿棉MAO裤的夏天》,聂本杰的作品风格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偏恶俗的搞笑与带有强烈自我投射的伤感。对于前者,我相信作为导演的聂本杰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严肃板脸型,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不明白为何往往缺乏真正的趣味不说,仅仅流于恶搞的层面,不少段落反倒让人反感;对于后者,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自我投射本无可否非,只是在剧场这个场域里,作品的表达有多大程度的公共性?在我看来比艺术家个人的自我安慰和“得到补偿”更为重要,而“伤感”则成为此种情景下,个人“情怀”的载体。 《穿棉MAO裤的夏天》相对聂本杰的前作,与其说在作品表达上的笔墨更多,倒不如说是更早进入主题。作品罗列了不少社会现象,如房价问题、媚钱心态、强权统治、无良媒体等,试图将它们与在夏天穿着棉毛裤的大叔——明显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对立起来。另外一条线是讲一个丢失了导盲犬的科学家与偷偷给别人理发的年轻女理发师之间的相遇。令我比较难以理解的是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在作品中,除了有暗示观众,那位科学家可能是棉毛裤大叔的卖唱战友棉毛衫小姐的哥哥以外,我并没有找到其他的联系。Cdn-Www.2586.wANg 在作品的棉毛裤线索中,又有两个分支:开头是棉毛裤大叔迫于母亲的压力,不得不昧着良心去挣钱,可不知何时话题一转变成一位统治者对于他臣民的压迫,进入了权力结构的讨论之中。这里面有着吃力不讨好的尴尬,一方面,对于人物面对金钱时的描述,很有绝对化的倾向,要不是金钱至上,要不是视钱如粪土。可生活和生活中的人要远比这两种极端要复杂得多,大部分人都不是处于这两极,不能被轻易地归类、评判;于是,作品所呈现的单一的现世图景便缺乏足够的可信度,想要在此之上建立思辨的基础也丧失了。另一方面,当关于权力的压迫出现时,它如何与关于金钱的讨论相连接,成为对世界内部结构的进一步揭露?作品的转折太突然,既缺乏铺垫,也没有补遗,在如此焦点不明确,铺陈不连贯的叙述中,作品好像都是创作者在抛出他个人的零碎观点,观点本身不怎么经得起推敲,观点与观点之间也缺乏必要的线索和关系,显得碎而生硬。 综观全剧,每一个段落所给出的信息量也非常有限,显然创作者本身对于问题的思辨力就不是很够,讨论只能停留在表面。而落实在具体的文本上,很多时候,大而无当的话比较多,明显有受到电视剧和漫画的影响。最明显的是说话的开头都要来一句“你知道吗?”—类似的“废话”让作品的节奏变得很慢。而作品中两条线索轮流交替出现的固定结构,缺少一定的变化,很容易让观众感到乏味。最让我意外的是作品的表演,像孙荣波这样的都是老演员了,在表演流氓的时候似乎能感受到当年的自信,但动作却也相当的琐碎,而当需要沉下来时,竟如此缺乏真实感。其他演员也大致如此,尤其是与观众几乎没有任何交流,正常演出,大概只有三四次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员的眼睛。和佳的表演在作品中是比较特别的,有着编剧神经的她很清晰地知道演员在什么地方应该做什么,但可惜的是其能量内收,而没有释放给观众,表演有时也略嫌夸张做作。(文/FZ)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