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罪人间的对峙——《奥里安娜》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15 点击:

    在网上搜了下剧名《奥里安娜》(Ole a n n a)的意思,大致有两种说法。一则是指被称为挪威民族之光的Ole Bull在美国建立的殖民地New Nor way其中的一块领土。挪威民歌把奥里安娜想象成所有人都希望脱离挪威的压抑生活而到达的乌托邦。然而在现实中,奥里安娜却因过于贫瘠而完全无法开垦,终被Bull所弃。此处暗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奥里安娜,一个无视权力同时又能获得权力的乌托邦。另一则是在发现新大陆后,挪威人Ole与他的妻子A n na远赴重洋,满怀希望来到新世界,才惊觉夫妻二人所买下的田地竟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野。他们最终失望地放弃这个“理想乡”,把那片荒地转卖给对新大陆充满梦想的同乡。他们成功地从骗局中脱身,而“奥利安娜”的骗局却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此处隐射我们的社会亦是在轮番的骗局中把所有人都拖下水。     《奥里安娜》说的是教授约翰与以性骚扰相挟的女学生卡罗尔的故事,三场戏,完成的是约翰和卡罗尔两人地位关系的逆转。由快要获得终生教职、购置新产的教授占上风,到卡罗尔反击,到最后卡罗尔继续进攻,约翰全面失控、愤然暴揍卡罗尔告终。细品作品不难发现,此作的表达诉求并不单一,剧作家大卫•马麦特野心如此之大,以至于要把众多纷杂的主题都纳入到一个作品中被讨论。cdn-www.2586.WanG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品中的约翰也好,卡罗尔也罢,都不是“良民”,这三场短兵相接的博弈,是罪人间的对峙,亦是错误与错误间的对立。其作品格局的设置便已带有布莱希特式戏剧的痕迹(如剧中发生的故事在现实中很难相信会发生等),可见剧作家对于观众冷静反省的渴望。 对教育制度的批判是很多人对《奥里安娜》的解读。诚然,作品中无论是约翰还是卡罗尔,都对学校和教育制度怀有质疑,而卡罗尔学识的低下(具体表现在很多词汇都听不懂),正说明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产出什么样的学生。而约翰也不愧是卡罗尔的老师,他那套“我说你的成绩是A,你的成绩便是A”的逻辑很快便被学生学了去,转换成“我说你强奸我,你便强奸我了”,还反过来落在老师头上(很能说明问题,同时也证明了卡罗尔不是弱智)。很明显,反抗者便是被反抗者的镜像或倒影,且再次验证了约翰与卡罗尔的共生关系。
    可制度对人的压迫,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制度上。在普遍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生活在各式各样的权力体系内,受到各种各样、或多或少的权力关系的制约,我们习以为常的请求、答应、麻烦、处理、指控等等话语,某种程度上皆是权力关系的隐喻。
    大卫•马麦特对此问题理解的出路是重新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卡罗尔在作品中提到她希望自己能够被“理解”并多次暗示,而约翰也在不断地强调希望卡罗尔“理解”自己的处境,可在沟通无法被达成的情形下,理解只是一种空想罢了。作品的最后,虽然约翰使用了人类最原始、野蛮的暴力,袒露人内心不加掩饰、最赤裸裸的内心冲动,以此“来企图重建( 后) 现代人际关系的废墟”。或许通过真正的沟通,走向理解,可以消融因制度所造成的对人的轮回式压迫。 对于这样一部佳作,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呈现还是比较有限。一方面演员对于细节的处理仍显不够,尤其是开头阶段,沈磊与龚晓的对话有好几处都断掉了,没有形成连续的情感线。另一方面,导演在作品的掌控上有着明显的模糊和讨巧痕迹,把美式情景喜剧的气息带到了这样一部严肃得有点喘不过气来的佳作里来,演员的表演也有漫画式的倾向,以至于演出中观众笑声不断,让罪人间的对峙变成了小丑间的捉弄。(文/粟米)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