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狂人舞者——芭蕾舞剧《尼金斯基》侧记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18 点击:
  闹哄哄的上流社会舞厅,衣着光鲜的人们忙着调情说笑、攀附权贵,喧哗声淹没了舞池里肖邦的钢琴曲。     一片嘈杂中,“疯子”登场。他走进舞池中央,跳起芭蕾。人群安静下来。有人礼节性地叫了声好,有人不屑一顾。“疯子”毫不理会周遭人的目光,脱掉外衣,赤身裸体,用碎片式的舞蹈动作,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芭蕾舞剧《尼金斯基》由此拉开序幕。     《尼金斯基》是一部传记式的芭蕾舞剧,由德国汉堡芭蕾舞团排演,“疯子”是剧中主角——波兰裔俄罗斯芭蕾舞者和编舞家尼金斯基。尼金斯基成名于一战前,是当时少数能跳足尖舞的男性舞者,他以大跳、急速转、多次击腿等高难动作和富有表情的哑剧表演闻名。他是芭蕾史上跳得最高的人,能在空中击腿十二次,著名雕塑家罗丹也是他的粉丝。一战期间,他患上了精神分裂,在精神病院中度过余生。他去世后,一位法医曾解剖他的腿,试图检查这位舞蹈天才的骨骼或组织结构有什么异常。
  尼金斯基与昔日导师、妻子爱恨纠缠。他的精神世界孤独绝望,一战后,在精神病院中度过余生。     嘈杂声是《尼金斯基》中出现的惟一“台词”,在两个小时的表演里,舞蹈演员用肢体和足尖,表现了尼金斯基和他身边人的快乐、悲伤、迷茫、挣扎和绝望。cDn-WWW.2586.wANg     2012年2月10日,《尼金斯基》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两场。演出中场休息,一位观众长长吐了口气,对身边的同伴说:“我都不敢呼吸了,那股分裂的劲儿,让我神经紧张!”     “芭蕾的每一个舞步都是为了打动人的心。”《尼金斯基》编舞和导演约翰·诺伊梅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上帝的小丑”     尼金斯基称自己为“上帝的小丑”,他从来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     1908年18岁时,尼金斯基就已成为俄罗斯舞坛的首席男演员。他舞台生命的转折点,是从遇到知名芭蕾舞、歌剧监制,策展人佳吉列夫开始的。佳吉列夫是尼金斯基的导师,也是同性恋爱人。他把尼金斯基带到当时欧洲的艺术中心巴黎演出,尼金斯基主演的芭蕾舞剧《狂欢节》、《达夫尼斯和赫洛亚》在巴黎引起了极大轰动,成为贵族沙龙和街谈巷议的话题。
  2010年4月,《尼金斯基》在德国萨勒歌剧院彩排。尼金斯基对芭蕾舞的影响持续至今,舞蹈大奖“尼金斯基奖”即以他名字命名。
    为了让尼金斯基更自由地在欧洲演出,佳吉列夫导演了一出戏,让尼金斯基在演出浪漫芭蕾舞剧《吉赛尔》时不在紧身衣内穿短裤,这被人投诉为猥亵。尼金斯基因此离开了供职的马林斯基剧院,加入佳吉列夫创立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两人的关系维持了五年,直到1914年,尼金斯基在南美巡演途中,与舞团一位匈牙利女演员、他的忠实粉丝罗莫拉·普尔斯基相恋,他们迅速闪婚,佳吉列夫闻讯暴跳如雷,两人关系由此破裂。     芭蕾舞剧《尼金斯基》中,两个尼金斯基站在舞台中央,真实的尼金斯基与昔日导师、妻子爱恨纠缠,精神世界中的尼金斯基,则用不断缠绕的白布将自己扭曲,孤独又绝望。     “他的艺术才智丰富全面,达到了伟大天才的程度。”罗丹这样评价尼金斯基。     尼金斯基还是一位大胆的编导。他编导的第一部舞剧《牧神午后》,讲述一位半人半兽的牧神向仙女求爱的故事。尼金斯基从古希腊的花瓶及装饰性浮雕人物形象中寻找依据,表现青年人的青春幻想。     《牧神午后》在巴黎首演时,引起各界的激烈争论,人们一面为舞剧中高度精练、自然的舞姿感叹,一面又将其视为丑闻——舞剧中,尼金斯基用仙女的围巾模拟自慰的动作被认为有色情成分,引起剧场的骚乱。一些观众指控尼金斯基淫秽,但在罗丹等人的辩护下,《牧神午后》最终得到了承认,并被欧洲媒体评价为“一部手法和舞蹈语言完全崭新的作品,预示了现代芭蕾时代的到来”。如今,《牧神午后》已经成为世界各大芭蕾舞团的保留节目。     《牧神午后》中的牧神、《狂欢节》中的丑角、《天方夜谭》中的金奴……这些尼金斯基舞蹈生涯中扮演过的角色渐次在舞剧《尼金斯基》中出现,这些角色打破时空,在同一个舞台中急促又忙乱地舞着,真实的尼金斯基却躲在舞台的角落里,瘫倒在椅子上,分不清这一切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境。     一战期间,尼金斯基开始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曾为他进行过治疗,但并不见起色。一战结束时,尼金斯基精神分裂越来越严重,不得不被关进精神病院。1950年,尼金斯基在伦敦一所精神病诊所去世。     舞台上,彻底崩溃的尼金斯基,扯掉身上一切束缚,站在椅子上,对着那些行尸走肉的军人、迷乱的世界,一遍遍地嘶吼着,谁也听不懂他说了什么。观众席中,陆续有人抹起了眼泪。     “尼金斯基就是你我的镜子”     “我已经吃过午饭,两个水煮蛋,还有薯条和蚕豆。我爱吃蚕豆,但是它太干,我不喜欢吃太干的蚕豆。感觉它里头是死的。”这是《尼金斯基手记》的开头。这部手记是尼金斯基在瑞士疗养时,用六星期的时间写成的,在他眼里,“瑞士病得很重,因为它处处是山峰,它想得到太多。它被拥挤的人们挤到一旁,渐渐干枯了。但对于人它还有用处。”     诺伊梅尔第一次阅读《尼金斯基手记》时,对芭蕾舞还一无所知,“手记”中记述的尼金斯基悲惨的童年、辉煌的艺术生涯、家人的隔离疏远和对生活的焦虑,一下就吸引了他,“手记”中的尼金斯基就像一个装疯的“哈姆雷特”,参透了世界的真相,“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传记,写的是尼金斯基,却也是写每个人的,帮助人们了解人性本身。”诺伊梅尔说。     诺伊梅尔收集了几乎所有与尼金斯基有关的书和影像资料。在尼金斯基的影响下,他走上了芭蕾的道路,并于1973年出任德国汉堡芭蕾舞团团长至今。
  《尼金斯基》编导诺伊梅尔收集了几乎所有与尼金斯基有关的书和影像资料。他曾围绕尼金斯基改编、创作了四部芭蕾舞剧。     尼金斯基是现代芭蕾舞的开创者,诺伊梅尔在戏剧芭蕾创作中风格也独树一帜,在他创作的戏剧芭蕾代表作《茶花女》中,他采用了同小仲马文学原著一样的倒叙手法,还设置了戏中戏结构,将原著中女主角读小说《曼侬》的情节演变为“曼侬”这个人物在舞台上表演,她与茶花女内心深处的困境与动荡相互映照,仿佛成为茶花女的一面镜子。     “尼金斯基是我永远的灵感之源。”诺伊梅尔曾围绕尼金斯基改编、创作了四部芭蕾舞剧,第一部是改编尼金斯基经典作品《春之祭》,第二部是以巴赫音乐为主线,对尼金斯基未完成的芭蕾理念的汇总,第三部是改编尼金斯基在俄罗斯芭蕾舞团跳的第一支芭蕾舞《阿密德之亭》,第四部就是《尼金斯基》。《尼金斯基》创作于2000年,是诺伊梅尔为纪念尼金斯基逝世50周年而创作的。     在诺伊梅尔眼里,“尼金斯基就是那么多他所扮演的角色组成的”。《牧神午后》里牧神代表了尼金斯基感性的一面,《玫瑰花魂》里面表现了他似男似女的中性倾向。《彼得鲁什卡》里,他则是有点纯真,又很脆弱的。“尼金斯基就是你我的镜子。”他说。(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