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信仰》接地气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21 点击:

《信仰》请了总政话剧团的专业编剧来写,除了增加“革命、青春、爱情”,更不回避一些社会热点。     “全体起立,向老首长致敬!”     2012年5月16日,话剧《信仰》在广州黄花岗剧院的演出中,剧中男一号、军队离休老干部张绪来到部队作报告,舞台上忽然响起一句口令。     在剧院观众席就座的一千三百多人中,一半是部队官兵,他们齐刷刷起立——就像平时听到口令的反应一样;现场另一半观众——来自广州市的公安干警、广东省委党校师生——则起了一阵小骚动:他们不知道该不该站起来。等反应过来,才知道是一句台词,又起了一阵释然的笑声。     《信仰》的身份比较特殊:军队出题,地方承制。军、地不同观众观看,反应难免不同。     这是一个老军人发挥余热的故事:1983年,离休后的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张绪发起成立“老战士报告团”,二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义务作报告。讲优良传统、讲党建理论、讲建设成就,教育引导青年人坚守信仰。     话剧穿梭于新旧时空,涉及演员三四十人。由于军队编制精简,广州军区空军目前没有专业的文艺团体来排演这样一场大型话剧,需得借助“外援”。cdN-WWw.2586.wang     “外援”来自湖北:这是男一号原型张绪生前长期工作的地方。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与湖北省委宣传部一拍即合,作为《信仰》的联合出品;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负责排演。     他们把这种尚不多见的合作模式总结为:“文化军民融合、资源互补、成果共享”。     做“主旋律”难,是这些创作者的共识。2011年初,《信仰》第一稿出炉,因为形式和内容比较传统而叫停。第二稿请了总政话剧团的专业编剧来写,除了增加“革命、青春、爱情”,更包括不回避一些社会热点。     尺度可以到哪里?首长的标准很明确:“要踩到土地”,也就是接地气。     腐败、下岗、青年人信仰迷失……都要有所呈现。剧里也出现了类似于“那些心里没有人民的,都是党的败类,应该退出共产党”的台词,演出时现场掌声雷动。不过,为了真实反映原型,剧本反反复复修改达17次。其中一段真实经历,还包括:在“文革”当中,时任武汉市革委会副主任的张绪,保护了一代名刹归元寺。据说后来他与归元寺老方丈相逢时,有一段关于佛教普度众生与共产党解救劳苦大众的对话。因为在剧中不太好表现,作者还是作罢。     剧中有一幕让人猝不及防——在抗战中失去右眼的张绪后来到工厂高校作演讲,假眼夺眶而出,滚落在地。主创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就是张绪生前的真实经历。     《信仰》为2012年全国“两会”演出后,5月下旬将再次进京——国家文化部已将其确定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展演优秀剧目。(作者:徐词)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