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的中方团队差不多每天都要跟外方争论,讨论哪些部分“本土化”会比较好玩,但最终成功“本土化”的,只有抱拳说“久仰”、“再见”改上海话“再会”等极少处。 (《猫》剧组供图)
灯光暗下来。35只不同颜色不同扮相的“猫”从剧场各个角落蹿了出来,冷不丁朝就近的观众伸出猫爪,“喵喵”一叫。等观众回过神来,猫们已经快速跳上舞台。废弃的垃圾场是“猫”的舞会现场,有一只猫将在这里被选拔出来派到九重天获得新生。
2012年8月19日,音乐剧《猫》中文版在上海大剧院拉开帷幕。这是中文版《猫》全国162场巡演的第一场。
“猫”至高潮,一只衣衫褴褛、步履踉跄的中国老猫格里泽贝拉清清嗓子,唱起了那首经典的《回忆》——她就是那只即将升天获得新生的幸运猫。观众竖起耳朵,期待听到像英国“猫”伊莲·佩姬或者美国“猫”芭芭拉·史翠珊一样的声音。压力之下,中国“猫”发挥失常,嗓子干涩发紧,有几个音调唱走了音,但她坚持唱完了全场。CDN-wWW.2586.WAnG
中国将成为造假发和服装的基地
“尽管可能有瑕疵,但我们想试一试,让‘中国制造’深入到各个制作环节里。”中文版《猫》制作方亚洲联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元说。2011年,亚洲联创引进并制作了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除了起用中国演员、说中文台词,中文版《妈妈咪呀!》从服装到布景、道具、音响几乎全部照搬原版。
到了中文版《猫》,田元希望“再往前走一步”,多一点中国本土化改造。
首先是争取服装“本土化”。此前,在《猫》的其它语言版本演出中,服装几乎都是直接从英国带过去的。韩文版《猫》曾经尝试自己制作服装,完工后接受外方检验,却因为质量达不到要求被全部退掉,重新从澳大利亚进口。剧中35只猫,每只猫两套服装,还有鞋子、尾巴、假发等四五百种不同的配饰,每一件服饰都要求手工制作,不能量产,仅此一件。“我们想要每一套服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量产不能达到手工的神韵和效果。”英方服装总监罗恩说。
中文版《猫》的服装试验经历了近一年时间。田元介绍,2012年春节期间,“猫”的服装、发饰样品就从英国寄了过来,什么样的材质、颜色、花纹,都需要严格遵守。田元团队在北京找到做样衣的公司,将服装制作出来,还请来中央美院的青年画师们为一百多套服装逐一手绘花纹。为了营造“猫”身上毛茸茸的效果,外方要求一定要使用牦牛毛,中方团队几经辗转,在青海的一家牦牛厂才找到合适的牦牛毛。还要经过反复染色和特殊工艺蒸制,三十多次试验确保服装不变形、不掉色、耐磨。一件猫服的造价贵的可以高达上万元。多次试验的结果是,罗恩看到这批服装成品后表示,“中国将成为全球《猫》剧造假发和服装的基地”,进口服装变成了“中国制造”。

每位中国演员的表演都要严格按照外方“猫的宝典”来执行。“宝典”详细描述了猫的身体结构、嗅觉、触觉、听觉、视觉,演员需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如何从人变猫。(《猫》剧组供图)
“西餐”换“中餐”,还要会武功
中文版《猫》有外方、中方两支主创团队,刘春是中方导演,他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外方导演,执行对方的指令。但他并不愿做外方导演的传声筒,“差不多每天都要跟外方争一些东西”,讨论哪个部分加一些本土化的东西会比较好玩。
音乐剧中,老猫之间见面问候,原本是英式的绅士问候,中方团队改成了双方抱拳,说声“久仰”——礼仪上的“本土化”外方很容易通过。剧中有一段唱词“现实的猫、神经的猫、浪漫的猫”,在翻译成中文时唱词与节奏不太搭配,中方团队希望用成语将猫的性格描述出来,改成“独当一面、威风八面、随遇而安、不动如山”。一开始,外方团队并不认同,经过多次磨合,后来还是接受了这个改动。
除了改唱词,中方团队也尝试将“西餐”换成“中餐”。“贵族猫”一上台就炫耀自己是贵族,吃得有多么好,中方团队就将披萨、牛排换成了小笼包、烤鸭和茅台酒。“贵族猫”对其它猫说,如果你们要看我的脸色不好,那我可能是吃了布丁、羊肉等等不好的东西,这些“不好的东西”后来被改成了“毒牛奶”;“猫”们的聚会场所是垃圾场,舞台上,垃圾堆里多了许多中国元素,月饼盒、中国军用水壶、兔爷,而“猫”们的才艺表演中则加入了武术。刘春介绍,按照惯例,挑选演员一般只能外方团队说了算,但这次“猫”的挑选,除了需要唱得好、跳得好的演员,刘春团队也协助挑选了一些具有一定武术功底的演员。演出结束,猫们与观众说“再见”,英文“再见”被改成了上海话的“再会”。意料之中,“再会”让现场观众笑了起来。这些改动在经历多次“是”与“否”的争论之后,最终得到了外方团队的认可。

中文版《猫》的服装试验经历了近一年。试验的结果是,英方服装总监表示“中国将成为全球《猫》剧制作假发和服装的基地”。此前,其它各国的《猫》,服装都从英国进口。 (《猫》剧组供图)
“猫的宝典”里没有李白、杜甫、唐伯虎
其实,“本土化”只占中文版《猫》极小一部分,大部分仍然是依葫芦画瓢。刘春介绍,在为猫起名时,他们最初还有些大胆的设想,比如改成李白、杜甫、唐伯虎、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但外方表示,每只猫的名字都是有来历的,与希腊神话里的人物有关,他们最后沿用了原版猫中的名字。剧中“白金汉宫”、“大本钟”等英国地名,他们也想改成北京、上海的一些标志性建筑,但外方团队没有同意。
每位中国演员的表演则要严格按照外方的“猫的宝典”来执行,保证“猫”剧的品质,原汁原味。“宝典”有四页纸,其中详细描述了猫的身体结构、嗅觉、触觉、听觉、视觉,演员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研究如何从人变猫。排练第一个月,演员每天有一个小时时间是照镜子,找猫的表情和猫的感觉。比如猫发现危险闻味道的时候会张开嘴,把味道吸进嘴里;演员进入练功房,第一件事是学猫寻找自己的“窝”,然后舔舔自己,慢慢苏醒,接着出门遛弯,猫走路的时候是前脚走、后脚跟上自己的脚印,碰到自己喜欢的猫就会努力闻这只猫身上的味道。每只猫还要具备三种性格:第一层可能是喜怒无常,第二层神出鬼没,第三层,导演则给演员一些形容词,比如固执的、死心眼的、性感的,演员们则根据这些形容词即兴发挥。
“一个很经典的音乐剧,做了这么多版本还在流传,我觉得它必须依靠另外一种语言给它的生命,而不是完全照搬。”刘春说。
但他知道,再怎么本土化改造,也不可能改成“熊猫”。《猫》还是《猫》。(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实习生 贾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