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凤仪亭》《木兰传说》成功密码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48 点击:


《木兰传说》剧照 近年来,重庆文化一直在尽力“走出去”——重庆文化代表团每年一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访演,重庆杂技艺术团2007年至2012年在美国田纳西州塞维维尔市大雾山宫殿剧场长达5年的驻场演出……尽管如此,但同其他省市一样,我们“走出去”的文化也有国际影响力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缺憾。特别是我们的演出团队到国外商演,都是以“打工者”的身份出现,演出商、中间商、场租方拿走了大部分利益。 然而,由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主演的川剧《凤仪亭》和重庆杂技艺术团创排的杂技剧《木兰传说》却是两个例外。前者在享誉世界的艺术节上“一炮而红”,后者在欧洲主流演艺市场上“艺压群芳”,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他们的成功有什么秘诀?这些秘诀对重庆文化“走出去”又有哪些启示?让我们进行一番破解。CDN-wWW.2586.waNg “混搭”版《凤仪亭》实现 “巅峰之旅” 今年7月26日至28日,享誉世界的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艺术节上,一部人们闻所未闻的歌剧在那里上演。 这是首部由中国戏曲演员演绎的“东方”歌剧。 没有嘈杂的锣鼓声,也不是西方歌剧传统的和声。大幕开启,二胡、笛子等中国传统民乐悠扬的乐声响起,与西方弦乐共同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氛围,身穿坠地红色礼服的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沈铁梅款款登台。 音乐戛然而止,沈铁梅徐徐回头,徒歌清唱。 “果然他鱼儿上了钓鱼竿,我正好火上去把油添……”清亮的嗓音,妩媚动人的身段,似断非断、勾魂摄魄的低音小腔,全剧一开始,沈铁梅用长达8分钟的川剧清唱惊艳全场。 别具匠心的策划 这部由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川剧《凤仪亭》创作,戛纳电影节导演金奖获得者阿托姆·伊戈扬(Egoyan)执导的同名歌剧,全新演绎了《三国演义》中“连环计”之凤仪亭的故事。 伊戈扬对整台歌剧的策划可谓别具匠心—— 全剧仅有沈铁梅(饰演“貂蝉”)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江其虎(饰演“吕布”)两位演员,而“董卓”则是一个用虚幻手段表现的配角人物。导演设计了一个小型的“凤仪亭”模型,放在舞台一角,亭里放有一个人偶,即为“董卓”。当沈铁梅饰演的“貂蝉”使用“连环计”,让“董卓”和“吕布”相互猜忌怨恨,发生冲突时,沈铁梅只需用兰花指分别朝人偶“董卓”和演员“吕布”一绕,配合灵巧的眼神,台下的观众便心领神会。 当“董卓”与“吕布”因“貂蝉”大动干戈时,伊戈扬则运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技术,将“董卓”投影于舞台巨大的背景墙幕上,生动地展现了三个人物激烈冲突的内心世界。 更令人称道的是,伴随着舞台上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背景墙幕上的中英文对照唱词会随之移动、变化大小,甚至飘离或消散,营造出一场白色字幕雨,颇为新颖。 传统与现代的混搭不仅仅表现在舞台设计上,剧中“貂蝉”与“吕布”的服饰设计也别出心裁。“吕布”身着传统的戏曲服装,夸张而华美;而“貂蝉”则留着一头“大波浪”,妩媚动人,显得时尚而现代。两人同台,一古一今的造型形成强烈反差,给人以时空交错的错觉,极具画面感。 大放异彩的表演 这台“混搭”版歌剧《凤仪亭》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艺术节大放异彩,成就了中国川剧艺术的“巅峰之旅”。 作为该艺术节的一部“重头戏”,吸引了包括著名迪士尼音乐剧《狮子王》的导演茱莉·泰默、美国著名舞蹈家杰克斯·唐波士、拥有《VOGUE》等全球顶级时尚杂志的康泰纳仕集团总裁长纽豪斯等名流前往观看,并表示“真是太喜欢了。”今年5月,该剧还曾在美国斯波莱托国际艺术节上连演5场,场场爆满。 西方主流媒体更是称赞有加。 “《凤仪亭》展现的是一台卓越的舞台盛宴。沈铁梅运用眼神、手势及身段表演等川剧特有的表现手段,把貂蝉的人物外形和心理特征表现得准确、完美、活灵活现。”《纽约时报》如此评价。 英国《金融时报》较为罕见地给予《凤仪亭》“五星”级评价,并将沈铁梅誉为“一位耀眼的出类拔萃的川剧艺术家”。 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的权威古典音乐刊物——《留声机》杂志也评价:“(《凤仪亭》)引人入胜的是其充满戏剧冲突与张力的音乐。女高音沈铁梅和男高音江其虎用传统川剧和京剧的唱腔演绎,高亢的声音、张弛有度的音调,与混合了西洋交响乐和中国传统乐器的乐队美妙碰撞,深邃的音乐为观众展现了解铃系铃的过程。” 杂技剧《木兰传说》演绎中国“神话” 失败后的成功,更能引起观众欢呼和关注 2012年4月3日,重庆杂技艺术团创排的杂技剧《木兰传说》正在法国巡演。 精彩节目一个连一个,台下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这时,挑战身体极限的“钻地圈”节目上演了。 一个、二个、三个、五个……,轮到第七个地圈时,地圈距离地面高度已经达到2.8米。 “咚咚咚”,紧密的鼓点响起,只见那位年轻的演员,蹲下身子,用力助跑,翻上几个筋斗,一个“鲤鱼打挺”——“哗”,地圈撒了一地,挑战失败了。 “噢——”台下一片惊呼,所有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见此情景,重庆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亚非却不慌不忙地对身边的记者说:“不着急,演员故意的。” 音乐再次响起,鼓声更加激越。那位“失败”的演员重新摆好7个地圈,跑回到原来的位置,停顿几秒。现场鸦雀无声。演员下蹲、再次助跑、起跳、一个筋斗,全身灵巧地从2.8米高的地圈钻过,全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先前的失败是法国演出商要求我们这样做的。”王亚非解释,刚来法国的一次演出中,一位“钻地圈”的演员在挑战2.8米高的地圈时意外“失脱”,当他再次尝试,并成功完成任务后,现场的观众显得特别兴奋和激动。谢幕后,法国演出商阿兰走到后台,找到演员,告诉他以后都不要在第一次就钻过2.8米的地圈,理由是:失败一次后的成功,更能引起观众的欢呼和关注。 针对法国市场进行了260次节目修改 类似这样的调整,在《木兰传说》上数不胜数。 2011年6月,法国“凤凰马戏”主席兼法国“明日”世界马戏节主席、法国演出市场“大腕”——阿兰·巴士里第一次来重庆,观看重庆杂技艺术团刚刚创排的杂技剧《花木兰》。 演员们的表演精彩到位,吊绸、钻地圈、蹬鼓……当演员们以一个漂亮的前空翻动作结束《花木兰》全场演出时,一身笔挺西装的阿兰彬彬有礼地站起身来,微微欠身,对团长陈涛说:“sorry,你们的节目很精彩,但是可能法国的观众看不懂。” 不了解国外观众的口味,内容供给不对路,这是我们“走出去”文化产品的通病。《花木兰》也不例外。 大手术随即开始。 首先,剪裁掉剧中每一场剧目之间冗长的过渡内容,改用旁白交代背景,让整个故事变得简单易懂,同时情节显得更加紧凑和流畅。 接下来,撤下部分道具,补充变脸、舞龙、空竹等节目,彰显中国文化元素,让演出好看、好玩。 为增强看点,对演员服装、音乐创作、舞美等进行全新打造,并创作了“荡爬杆”、“抖轿子”、“女子中幡”、“钻台圈”、“蹬鼓”等新节目,令整台节目耳目一新,充满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两个月后,重庆杂技艺术团将全新打造的杂技剧《花木兰》录像带寄给阿兰,第二天,阿兰便打来越洋电话:“ok,我们的合作没问题,可以马上签合同!” 至此,重庆杂技艺术团节目修改已经超过了260次。 踏出国门前,节目再作了微调,为了吸引法国观众的关注,重庆杂技艺术团将剧目由《花木兰》改为《木兰传说》,并在自己演出的宣传手册上将“花木兰”比喻为法国的“圣女贞德”。 《木兰传说》将16个世界各国艺术团PK下去了 《木兰传说》在法国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据统计,自去年11月至今年4月,作为渝中区文化产业资金资助项目之一,大型杂技剧《木兰传说》圆满完成了法国、瑞士、比利时等国家近50个城市的商业演出,演出场次近150场,观众共计90余万人次,创下中国艺术团队海外商演场次的最高记录。 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木兰传说》也带给重庆杂技艺术团较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该剧在法国等地的商演收入共计300余万元(人民币),实现同期利润翻番。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官员吕军观看后评价:“《木兰传说》是真正意义的文化‘走出去’。”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尤少忠对《木兰传说》由衷赞叹道,“演出非常棒,给咱们中国争了光!为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增了光、添了彩!” 法国演出商阿兰·巴士里对《木兰传说》更是赞不绝口。他得意地说,这是一次非常圆满的合作,《木兰传说》将同期在法国演出的包括太阳马戏团在内的16个世界各国艺术团统统PK下去了。 “我们前不久又接到演出邀请,通过阿兰的介绍,我们的杂技剧《木兰传说》将赴乌克兰商演。重庆杂技品牌得到大家的认可了!”陈涛自豪地说。 成功密码 1 著名策展人唐启凤:将川剧的大量原生态高腔融入音乐中,并与京剧唱腔结合,打破西方歌剧只用美声演唱的传统,展现了中国戏曲唱腔里那种细腻婉转中透出的表现力,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2 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凤仪亭》走红的原因有三:一是启用了沈铁梅、江其虎这样功底深厚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二是在音乐整体布局和写作上表现出一定新意,中西方乐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三是舞台呈现手法独特,引人入胜。 3 《查尔斯顿邮报》:“《凤仪亭》从一个更深刻、更尖锐的视觉出发,探讨了传统与变迁,文化交融和全球化本身。” 成功密码 1 原文化部艺术司副巡视员李延年:《木兰传说》是一个寻找民族题材、民族风格与国际演出市场相契合的艺术实践过程,以花木兰的精神为纲贯穿全剧,杂技技巧为目,纲举目张,既抓住名著之魂,又尽显杂技之魅力。 2 重庆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亚非:苦练内功,有一台高质量的节目;能够和世界一流的演出商合作,借用其广泛的渠道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打响品牌,同时也取得“走出去”的经验,为我所用。 3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该剧在剧情剪裁、舞台节奏、人物表现、音乐创作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采用了现场解说,让国外的观众看懂了剧情。在艺术门类的选择上,糅和了川剧变脸、中国功夫、舞蹈、皮影等,多方位地展示了中国文化。在节目编排上,根据剧情需要创新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杂技,让整台晚会精彩好看。在音乐创作上,在整体交响风格的基础上,不时亮出民族元素和民族器乐,让国外观众耳目一新。 记者手记 文化“走出去” 需“知己知彼” 《孙子·谋攻》里有一段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意是说,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重庆文艺院团“走出去”。 近年来,重庆文化“走出去”一直面临三大困惑:国际影响力不高;计划的多,面向市场的少;打工的多,赚钱的少。 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真正的精品,二是不熟悉“游戏规则”,不了解市场需求,不熟悉人家的口味,只是自娱自乐、自说自话。 解读《凤仪亭》和《木兰传说》的成功密码,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解决好“对谁讲、讲什么、怎样讲”的问题非常重要——正如原文化部艺术司副巡视员李延年所说,“民族题材、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要想走向国际市场,既要为适应外国观众的审美习惯而大胆创新,又要在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方面坚定信念,两者需要兼顾、契合,不可偏废。否则,要么不被国际市场接纳,要么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 当然,《凤仪亭》和《木兰传说》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熟悉,以及对他国观众欣赏口味的了解,不意味着无原则地迎合。事实上,如果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特色,产品同样会失去竞争力。在这方面,《凤仪亭》和《木兰传奇》则做得比较好。前者采用了中国戏曲演员和音乐,后者对杂技本体予以了重视。 声音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艺术团体出国演出要有“变形金刚”的能力。“豪华的布景可以演,一桌二椅也要能演,舞台演出最核心的环节在于表现出艺术本真。 国家一级演员孙萍:出国演出一定要提前准备,广做宣传,语言翻译等细节工作不容忽视。要让国外观众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内涵,还要充分考虑所到他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尽量采用他们最容易接受的表现方式去演出。 著名指挥家余隆:要在全方位看待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理性思考如何让中国文化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用世界接受的方式传送出去,很多人不考虑这个,认为我们只是去演出,不管别人是否听得懂,是不是符合这个时代,根本没考虑文化传播的效果,只顾自娱自乐。其实,要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传递的内容要明确清晰,而且还要具备普世的美感。(本报记者 匡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