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最小剧场——一个人的坚守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49 点击:
饭后散步,发现前门延寿街居然藏着这样一方天地﹣﹣于小章老人和他的魁德社。老人年近七旬,爷爷于德魁曾给周总理演奏三弦,父亲于少魁曾为著名影星周旋胡蝶伴奏,到了他这代,三弦的文化艺术渐渐走向没落…他坚守着这一个人的小剧场,用他的三弦、牛骨、快板,为前来的人表演魁德社传承三代的才艺。
有诗为证:
曲艺世家魁德社 传承至今只一人 胡同小屋岁上演 难有当年好风光 上网一查,果然有这家小剧场的资料。可惜门可罗雀,我和我女友也是陪他聊了聊,并没有消费。听老人说,他房租每月3000;他跟我们说他每场表演十多分钟,收取每位客人50块钱左右。正说着,不一会儿,从里间儿钻出一个小伙子,就凭那模样,我们就猜到是于老师傅的儿子。但从相貌气质判断,他恐怕已不是曲艺传人了。看样子,于小章老先生是在一个人坚守这块艺术的宝地。也就是说,德魁社恐怕是后继无人了。也许老人不愿意让后代继续走这条路吧。在如今大家伙儿都爱看电视、看电影、挺流行歌曲的时代传统艺术就逐渐消亡了…… 我不免感到一丝悲凉。希望有热爱曲艺或观光的朋友前去捧场。 北京天桥老字号“魁德社”第三代传人于小章在前门延寿街甲5号为游人表演曲艺节目。

老人在门口
老人在表演 京韵大鼓——悠扬古色之调 京韵大鼓艺人于德魁老先生的第三代传人于小章老先生是北京天桥老字号“魁德社”第三代传人,目前他独自一人在北京前门延寿街甲7号为旅游者表演即将失传的老北京文化遗产曲艺。CDN-wWw.2586.wanG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形成于清末民初,它是由河北省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两者合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京津一带及华北、东北广为流传。二三十年代是京韵大鼓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今天,却已经很难再听到那铿锵的鼓点和抑扬的韵致了。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 于老爷子说,学大鼓最难的就是学腔,一句话里哪里顿挫哪里拔高都有讲究,不然就是行话里的“荒腔走板”。不是每一个喜爱大鼓的人都能学出来,天分不高的人,祖师爷是不赏饭吃的。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唱大鼓至少要有两个人,一人伴奏一人唱。现在这只有我一个人,也就演不了大鼓了。”于老爷子的语气中不免流露出些许遗憾。 传统大鼓书的段子多来自金戈铁马的“三国”故事,如《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等,大致四十多段。一些偏女性化的段子多来自红楼梦和西厢记,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宝玉娶亲》等。京韵大鼓除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外,还演唱纯抒情的写景小段。如《丑末寅初》、《百山图》等。 一个人,四场戏 一个十平方米的小平房,最多能坐五六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旁边还有一张单人小床,听书的客人多是坐在床沿上。如此一家小“剧场”,就是如今的魁德社。这里的演艺绝对是“全把式”,可以听到快板、牛骨书、三弦、京剧、评书和相声。因此,魁德社成了不少游人的歇脚之地。魁德社里面的墙上贴满了许多关于“魁德社”的历史照片和这个剧社的历史人物以及一些重要活动的老照片,其中不乏已故国家重要领导人以及一些当今社会名流和魁德社成员的合影。墙上挂着几把三弦、两套牛骨和几副快板,小桌上放着两面大鼓。一旁的老座钟滴答滴答地走着,似乎在历数着“魁德社”所走过的坎坷历程,而今这里只剩下了这位年过花甲的于小章老爷子在支撑这个曾经享誉北京天桥的“魁德社”。 见到路过的游人,老爷子总是以地道的北京礼仪招呼客人进来听书,至于门票价格,这里还是按照传统曲艺表演的风格,随便给。您听的喜欢就多给点儿,不喜欢就少给点,没有定数,主随客便,这似乎又回到了天桥搭棚唱戏的年代。 “春至河开,绿柳时来,梨花放蕊,桃杏花儿开,遍地萌芽土内埋。”一段三弦小曲唱开,老爷子嗓门、琴声颇是悠扬,京腔京韵十足。“别小看三弦,这当年是皇宫里达官贵人们自娱自乐的东西,后来才流入民间。”于老爷子放下三弦,架起二胡,“京剧清唱:苏三起解。”虽然没有伴奏,也没有上妆,但老爷子依然唱得有板有眼、声情并茂、韵味醇厚。几句唱下来,观众颇有些未过足瘾的感觉。 下一个节目是牛骨数来宝,旗人称它做“哈拉巴”,起源于明朝。它是用一对由牛胛骨制成的合扇,系有十三个小铃铛,敲击时,轻灵的铃铛声与浊重的骨击声相互呼应,别具韵味。朱元璋曾用牛骨在街市卖艺行乞,后来有了“乞丐皇帝朱元璋”的说法。牛骨数来宝的表演以简陋、朴实、通俗为特点,体现了乞丐身份和文化特征。“打牛骨,咱们走上台,这民俗堂会咱们唱起来……”极为普通和随意的唱词在于老爷子口中变得颇为精彩纷呈,在他举手投足间,似乎能看到当年丐帮的人在街市卖唱行乞的情景。 随后老爷子从墙上摘下一副快板:“打南边来了个喇嘛……”速度不慢,字字圆润,老爷子仿佛又成了年轻小伙子。虽说一把年纪了,可手不抖,腰不塌,快板的花点儿打得干脆利落。 如今老爷子住在胡同里,每天早起逛公园,下午睡个小觉。闲暇时,有客人就说上两段、唱上两曲。“现在这些传统艺术大多没落了,这些年除了德云社相声挺火爆,一些经营传统曲艺的剧场,听众也越来越少。”老爷子脸上显得有些失落,“我就在小胡同里租了这么一小块地方,有人来听,我就表演一段。岁数大了,太大段的唱不动了。钱不钱的嘛,有您就多给,没有您就少给。我有退休金,也不指着这点儿手艺吃饭。” “可话说回来,我算是干这行当的世家,现在有些曲艺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看到北京的传统艺术,我也有责任。”在这小胡同的“剧场”里,老爷子已经自己干了五年,“只要身体允许,就接着干下去吧。”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说起民间艺术,便不得不提北京的天桥。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那是旧时代老北京练把势的地方,是百戏杂练的市井喧嚣之地,也是民间艺术的发祥地。当年于德魁老先生便是天桥赫赫有名的京韵大鼓艺人。数百年来,天桥成为最能体现京城民俗的地方。
艺人在天桥卖艺,通常是露天设场。解放前,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所谓“撂地”就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作为演出场子,行话“画锅”。锅是做饭用的,画了锅,有了个场子,艺人就有碗饭吃了。相继在这里学艺、卖艺、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达五六百人,可分为杂耍艺人和说唱艺人两大类,杂耍包括杂技、武术等项目,说唱包括戏剧、曲艺等项目。这些形形色色的艺人,各有师承,各有特色,许多人都身怀绝技。其中最著名的“天桥八大怪”,因身怀绝技和言行怪异而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北京的众多民间艺术家是从天桥走出来的。如相声大师侯宝林、评书演员连阔如、北京琴书演员关学曾、评剧中的“刘巧儿”新凤霞、相声演员白全福、双簧演员孙宝才以及许多杂技艺术家们。
如今的天桥不免有些落寞,不见了露天杂耍场子,也没了民间艺人们的各式唱腔。除了德云社和天桥剧院默默地坐落在那里,再看不到当年的繁华与喧嚣。 “濒危”的民间艺术
于老爷子为大家表演的“清代八旗古曲”、“明代南七北六哈拉巴”祖传“花唱绕口令”等节目都是老北京文化遗产曲艺项目。
成为遗产的,大都是濒临失传的技艺。这些被老北京人称作“玩意儿”的“活儿”,不知道会不会最终随着纯正老北京文化不断和其他地区文化的融合而最终消失?或者被“进化”。它们还能否在历史的涤荡里,随着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而沉浮?许多民间艺人,最忧愁的事情是已经后继无人。
曲艺世家魁德社 传承至今只一人 胡同小屋岁上演 难有当年好风光 上网一查,果然有这家小剧场的资料。可惜门可罗雀,我和我女友也是陪他聊了聊,并没有消费。听老人说,他房租每月3000;他跟我们说他每场表演十多分钟,收取每位客人50块钱左右。正说着,不一会儿,从里间儿钻出一个小伙子,就凭那模样,我们就猜到是于老师傅的儿子。但从相貌气质判断,他恐怕已不是曲艺传人了。看样子,于小章老先生是在一个人坚守这块艺术的宝地。也就是说,德魁社恐怕是后继无人了。也许老人不愿意让后代继续走这条路吧。在如今大家伙儿都爱看电视、看电影、挺流行歌曲的时代传统艺术就逐渐消亡了…… 我不免感到一丝悲凉。希望有热爱曲艺或观光的朋友前去捧场。 北京天桥老字号“魁德社”第三代传人于小章在前门延寿街甲5号为游人表演曲艺节目。

老人在门口

老人在表演 京韵大鼓——悠扬古色之调 京韵大鼓艺人于德魁老先生的第三代传人于小章老先生是北京天桥老字号“魁德社”第三代传人,目前他独自一人在北京前门延寿街甲7号为旅游者表演即将失传的老北京文化遗产曲艺。CDN-wWw.2586.wanG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形成于清末民初,它是由河北省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两者合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京津一带及华北、东北广为流传。二三十年代是京韵大鼓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今天,却已经很难再听到那铿锵的鼓点和抑扬的韵致了。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 于老爷子说,学大鼓最难的就是学腔,一句话里哪里顿挫哪里拔高都有讲究,不然就是行话里的“荒腔走板”。不是每一个喜爱大鼓的人都能学出来,天分不高的人,祖师爷是不赏饭吃的。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唱大鼓至少要有两个人,一人伴奏一人唱。现在这只有我一个人,也就演不了大鼓了。”于老爷子的语气中不免流露出些许遗憾。 传统大鼓书的段子多来自金戈铁马的“三国”故事,如《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等,大致四十多段。一些偏女性化的段子多来自红楼梦和西厢记,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宝玉娶亲》等。京韵大鼓除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外,还演唱纯抒情的写景小段。如《丑末寅初》、《百山图》等。 一个人,四场戏 一个十平方米的小平房,最多能坐五六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旁边还有一张单人小床,听书的客人多是坐在床沿上。如此一家小“剧场”,就是如今的魁德社。这里的演艺绝对是“全把式”,可以听到快板、牛骨书、三弦、京剧、评书和相声。因此,魁德社成了不少游人的歇脚之地。魁德社里面的墙上贴满了许多关于“魁德社”的历史照片和这个剧社的历史人物以及一些重要活动的老照片,其中不乏已故国家重要领导人以及一些当今社会名流和魁德社成员的合影。墙上挂着几把三弦、两套牛骨和几副快板,小桌上放着两面大鼓。一旁的老座钟滴答滴答地走着,似乎在历数着“魁德社”所走过的坎坷历程,而今这里只剩下了这位年过花甲的于小章老爷子在支撑这个曾经享誉北京天桥的“魁德社”。 见到路过的游人,老爷子总是以地道的北京礼仪招呼客人进来听书,至于门票价格,这里还是按照传统曲艺表演的风格,随便给。您听的喜欢就多给点儿,不喜欢就少给点,没有定数,主随客便,这似乎又回到了天桥搭棚唱戏的年代。 “春至河开,绿柳时来,梨花放蕊,桃杏花儿开,遍地萌芽土内埋。”一段三弦小曲唱开,老爷子嗓门、琴声颇是悠扬,京腔京韵十足。“别小看三弦,这当年是皇宫里达官贵人们自娱自乐的东西,后来才流入民间。”于老爷子放下三弦,架起二胡,“京剧清唱:苏三起解。”虽然没有伴奏,也没有上妆,但老爷子依然唱得有板有眼、声情并茂、韵味醇厚。几句唱下来,观众颇有些未过足瘾的感觉。 下一个节目是牛骨数来宝,旗人称它做“哈拉巴”,起源于明朝。它是用一对由牛胛骨制成的合扇,系有十三个小铃铛,敲击时,轻灵的铃铛声与浊重的骨击声相互呼应,别具韵味。朱元璋曾用牛骨在街市卖艺行乞,后来有了“乞丐皇帝朱元璋”的说法。牛骨数来宝的表演以简陋、朴实、通俗为特点,体现了乞丐身份和文化特征。“打牛骨,咱们走上台,这民俗堂会咱们唱起来……”极为普通和随意的唱词在于老爷子口中变得颇为精彩纷呈,在他举手投足间,似乎能看到当年丐帮的人在街市卖唱行乞的情景。 随后老爷子从墙上摘下一副快板:“打南边来了个喇嘛……”速度不慢,字字圆润,老爷子仿佛又成了年轻小伙子。虽说一把年纪了,可手不抖,腰不塌,快板的花点儿打得干脆利落。 如今老爷子住在胡同里,每天早起逛公园,下午睡个小觉。闲暇时,有客人就说上两段、唱上两曲。“现在这些传统艺术大多没落了,这些年除了德云社相声挺火爆,一些经营传统曲艺的剧场,听众也越来越少。”老爷子脸上显得有些失落,“我就在小胡同里租了这么一小块地方,有人来听,我就表演一段。岁数大了,太大段的唱不动了。钱不钱的嘛,有您就多给,没有您就少给。我有退休金,也不指着这点儿手艺吃饭。” “可话说回来,我算是干这行当的世家,现在有些曲艺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看到北京的传统艺术,我也有责任。”在这小胡同的“剧场”里,老爷子已经自己干了五年,“只要身体允许,就接着干下去吧。”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说起民间艺术,便不得不提北京的天桥。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那是旧时代老北京练把势的地方,是百戏杂练的市井喧嚣之地,也是民间艺术的发祥地。当年于德魁老先生便是天桥赫赫有名的京韵大鼓艺人。数百年来,天桥成为最能体现京城民俗的地方。
艺人在天桥卖艺,通常是露天设场。解放前,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所谓“撂地”就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作为演出场子,行话“画锅”。锅是做饭用的,画了锅,有了个场子,艺人就有碗饭吃了。相继在这里学艺、卖艺、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达五六百人,可分为杂耍艺人和说唱艺人两大类,杂耍包括杂技、武术等项目,说唱包括戏剧、曲艺等项目。这些形形色色的艺人,各有师承,各有特色,许多人都身怀绝技。其中最著名的“天桥八大怪”,因身怀绝技和言行怪异而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北京的众多民间艺术家是从天桥走出来的。如相声大师侯宝林、评书演员连阔如、北京琴书演员关学曾、评剧中的“刘巧儿”新凤霞、相声演员白全福、双簧演员孙宝才以及许多杂技艺术家们。
如今的天桥不免有些落寞,不见了露天杂耍场子,也没了民间艺人们的各式唱腔。除了德云社和天桥剧院默默地坐落在那里,再看不到当年的繁华与喧嚣。 “濒危”的民间艺术
于老爷子为大家表演的“清代八旗古曲”、“明代南七北六哈拉巴”祖传“花唱绕口令”等节目都是老北京文化遗产曲艺项目。
成为遗产的,大都是濒临失传的技艺。这些被老北京人称作“玩意儿”的“活儿”,不知道会不会最终随着纯正老北京文化不断和其他地区文化的融合而最终消失?或者被“进化”。它们还能否在历史的涤荡里,随着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而沉浮?许多民间艺人,最忧愁的事情是已经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