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讹传讹的“三大戏剧体系”说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51 点击:
首先应该申明的是:这一次较真似乎和那个“名人”没多大关系,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三大戏剧体系”却俨然成了包括那个“名人”在内的许多人的“口头禅”。
这“三大戏剧体系”到底是什么意思?还真的需要较个真!
所谓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说的是:当今世界有原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以及中国的梅兰芳三大戏剧体系。而且,值得我们中国人大大骄傲一番的是,“三大”之中,我占其一。于是,老子不是天下第一,起码也是天下第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却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而且,如果我们对历史事实加以还原的话,这个“谎言”的源头却是出自一个戏剧大师黄佐临。黄佐临,学贯中西,海上闻人,戏剧电影莫不精通。这样的人,也说谎话?你莫不是污蔑?
确实,黄佐临大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苦干”搞戏,成绩颇丰,有目共睹。然而,五十年代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巨变,话剧民族化,黄大师一马当先,曾获“南黄北焦”之美誉。(南黄,即上海人艺的黄佐临;北焦,乃北京人艺的焦菊隐!)只是,1957年之后,戏剧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大写十三年”,导致题材狭隘;“反帝”与“反修”,更导致那时的中国戏剧离世界主流文明越来越远。CDN-wWW.2586.waNG所以,到了196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黄佐临做了一个发言,后来经整理而形成《漫谈“戏剧观”》一文发表。正是在这个发言中,黄佐临列举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兰芳与布莱希特”,但是还并未多加引申。他的意思:资本主义世界姑且不论,就我们社会主义阵营而言,除了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戏剧(梅兰芳),还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等不同的戏剧形态样式与流派。因此,中国戏剧不应该陷入样式僵化(第四堵墙)、价值单一的格局。
应该说,黄大师的用心良苦,但是囿于当时的局势,他也只能到此为止,从而,他的发言也就难免存在着相应的偏颇之处。所以,我宁愿相信黄大师的眼界不至于此,而是他有意遮蔽了一些真相而已。
“文革”结束之后,黄佐临《漫谈“戏剧观”》一文重新在《人民日报》发表;当时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孙惠柱拾起黄佐临的话题加以发挥,撰成《三大戏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一文,参与“戏剧观”问题的讨论[①]。于是,“三大戏剧体系”一说不胫而走。如果说,黄佐临在《漫谈“戏剧观”》中所列举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兰芳与布莱希特”还是囿于东西方“冷战”态势下意识形态的惯性而对于世界戏剧现状言说的有意遮蔽,那么,孙惠柱“三大戏剧体系”说的提出则是明显体现出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于20世纪以来世界戏剧发展格局的茫然。后者只能是对于前者的以讹传讹、曲意延伸!
其实,无论是有意罗列还是无意追捧,“三大戏剧体系”说都是不能成立的。它不是一个历史范畴,甚至毫无历史感可言;也不是逻辑层面上的理论归纳,或者说,根本上就不合逻辑!也就是说,三者既不是同一历史维度上的,也不是一个逻辑层面上的。怎能简单的三者相提并论呢?三者之外,除了历史上还有着源远流长的戏剧传统,如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异与对立,即使是20世纪的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戏剧更是流派纷呈,而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即是属于现代主义戏剧诸多流派当中一个而已!在中国,梅兰芳固然影响巨大,但是,仅梅一家,焉能代表上千年的中国戏剧传统?
至今,“三大戏剧体系”说的谬传,要么是大众不愿深究或无法深究,要么就是暗合民族主义的情绪表达的需要而无须深究。说起来顺口,愚民也很方便,干嘛费劲去深究?
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谬论还会继续流传下去的!
我很无奈!
[①]孙惠柱:《三大戏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戏剧艺术》1982年第1期;收入《戏剧观争鸣集》(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孙惠柱留美归来,发表《论西方现代戏剧三大体系》(《戏剧艺术》2004年第1期)一文,已对此前所谓“三大戏剧体系”说进行了必要的矫正。但是,其错误的流传却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