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澳门的边缘戏剧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53 点击:
  相对于内地的一些大中城市,应该说,澳门的边缘戏剧或实验戏剧异常活跃。仅有50多万人口的澳门,就有着大大小小的业余剧社五六十个,在社区,或在学校,长期坚持业余演剧活动;其中就有一些成为职业剧人,从边缘状态走向中心舞台。或者说,他们的坚守,正是澳门戏剧的种子,成为澳门戏剧未来的希望。     为此,第八届华文戏剧节特意展示了澳门边缘戏剧的生存状态与成果。以下便是我们观演的两出边缘性质的澳门戏剧。     其一,是零距离合作社之“一人一故事剧场”《十年》。     演出是 2011年12月16日晚,澳门戏剧农庄。“一人一故事剧场”《十年》。     这不是一般的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演剧方式。所谓“一人一故事剧场”,英文为Playback Theatre,意为一种即兴互动式的剧场演出方式。剧本由现场观众提供;它采用戏剧技巧作为沟通媒体,结合剧场、心理训练及仪式化的集体体验于一体,强调戏剧与社会(社区)工作的结合,成为自美欧传至台港澳的一种现代应用戏剧的重要样式之一。其观演已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剧场,而是将戏剧的触角延伸到社会,而广泛组织起包括儿童、残障人士、居委会甚至监狱里的服刑人员等在内的社会大众来参与。     这次“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十年》,以“十年”为题,意在以你我的“十年”的故事,连结起对于“十年”间的感受与体验,并且大家在一起分享。Cdn-wwW.2586.WaNG前面演员的呈现还是相当业余的,随后引发出“阿波”、“阿民”们的故事,倒是十分的有趣。因为参与者可能就是平时的熟人,于是相互的打趣就在所难免。更有一位八十老者,以简练的形体语言,展示自己数个“十年”人生故事,竟然十分出彩,取到了明显的“补台”之功效。     事实上,“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所谓“演出”,与其说是一个剧,还不如说是一场小型的关于你我“十年”的情绪感受的抒发的讨论会,一个参与者人人有份的“秀场”。其间,起着穿针引线作用的,无疑当属其中的主持人。除“演出”的主旨为预先设定之外,全场全靠主持人的发挥与引领,还有一些参与者的“一人一故事”,还有现场演员的即兴表演与身体呈现。其中某一个环节的差错,都会导致冷场。也难怪为某些戏剧“专家”所瞧不上,他们或许在一旁轻蔑地摇摇头,或许在背后大谈阔论“戏剧应该怎样”。     其实,我的理解,这类“剧”,根本意义不是在于模拟人生,而是让人去参与到剧中,以自己的经历来加以呈现,并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或者说,它更类似于一种集体的联谊活动。大体上是介于传统的戏剧剧场与现代的公益活动之间一种表演形式。     其二,是澳门石头公社编演的《在雨和雾之间》。     《在雨和雾之间》(澳门石头公社)的演出是在2011年12月17日下午,也是在一间废弃的厂房里。出入的电梯都很老旧。剧场的设施尤为简陋。那些新的装修的刺鼻的气味就让人很不舒服。     如果说,上述“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十年》属于“应用戏剧”的话,那么,澳门石头公社的小剧场戏剧《在雨和雾之间》则是一场相当“纯粹”的剧;或者说,它更像是一首“朦胧诗”剧。该剧以歌舞的形式展示现代社会中的母女关系。全剧所采取的是话外音的叙述与舞蹈化的演员呈现以及投影(真人及动漫的表演)影像相结合的方式。手段固然繁复了,然而,故事的舞台叙事却让人真的就“在雨和雾之间”了。且不说剧中故事本身的散文化,剧中角色也不是固定的,仿佛都是随意漂浮的,而且还是让观众费劲去猜想,去捕捉,去连缀。母女之间,原本就是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可以有很丰富具体的肢体语言去表达。《在雨和雾之间》的演员都很年轻,身体的表现也都充满着活力。他们在表现母女之间的“背负”、“亲昵”、“斗气”以至女儿的“叛逆”等都有着不错的效果。然而,在舞台符号的表达与舞台意象的营构方面,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语符与其意指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像我这般听不懂粤语观者,在字幕闪现又很快的情况下,就很难透彻地理解剧情,以至于最后一个现实影像的母女场面,才使得观者有了相对明确的感知。但是,这种“纪实”的场面又与全剧写意化的歌舞风格着实有些不太协调。     确实,边缘戏剧原本就是有着某种“先锋性”的。先锋,或许就是让人费解。或者说,“先锋”的状态就是小众接受,就是新锐的探索,就是艰难的坚守。这几个方面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     感受澳门的边缘戏剧,不能不让人感慨的是:奢华的澳门,贫寒的剧场。田本相先生表示要写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敬礼与愤怒”:对于澳门戏剧人坚守戏剧舞台的致敬,对于当局漠视剧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愤怒。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