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创意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7:55 点击:
漫步一条写满历史沧桑的小胡同,艺术范儿的年轻人从大爷的棋摊中穿行,与遛狗的大妈擦肩而过,走进旧厂房改造的开放式办公区,推开二楼木棱的窗,就能看到四合院的灰瓦屋脊,听到空中飞过的鸽哨声,设计的灵感油然而生。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希望逃离钢筋水泥浇筑的都市丛林,到有老北京文化氛围的地方寻找文化创意灵感。而东城作为北京历史文化遗存和胡同四合院最为密集的地区,吸引了众多创意人。“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已经成为新北京特有的符号,引领着京城文化生活新时尚。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一个个创意名词串起东城创意地标。
戏剧商店引领新时尚
在东城,像撒种子一样生长出一些如蓬蒿剧场、风尚剧场、国话小剧场、中戏小剧场这样有性格、有独特风格的小剧场。去小剧场看话剧这种渐受年轻的上班族关注的新的休闲方式,已经和唱卡拉OK、去夜店一样,成为平行选择项。
爱看哪种话剧,基本就代表着你对戏剧艺术美学的理解。这种背景下,名家专卖自然成为戏剧爱好者的首选。沿着东直门外大街往东走,路南的蜂巢剧场很容易吸引视线。这座三层高的建筑外表看起来倒没什么新鲜,但建筑顶部“蜂巢剧场”的招牌和旁边总是高高悬挂着的超大话剧宣传海报,提醒着你已经进入了先锋艺术的一处大本营。
比“蜂巢”更有名的是它的创建者,也是剧场的艺术总监孟京辉——“蜂巢”是孟京辉专为2008版《恋爱的犀牛》所建。CdN-WWW.2586.WanG多年前,很多人通过这部经典先锋爱情话剧知道了孟京辉,而几年后,人们又被这部剧所吸引走进“蜂巢”。“蜂巢”俨然成为北京前卫艺术的地标之一。此后,从《爱比死更冷酷》、《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空中花园谋杀案》到即将上演的《初恋》,每月24场左右的密集演出,让“文艺青年”大呼过瘾。

北京,方家胡同46号的创意街坊里,每天都在催生新的创意。
北京,南锣鼓巷内的“创意市集”,融合了京城民俗、异国风情与创意文化。 在东城,跟蜂巢剧场类似的名人戏剧专卖店,除了红遍中国的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还有位于隆福寺街、毗邻首都剧场的东四工人文化宫剧场。作为京城曾经有名的电影院,东四工人文化宫引入林兆华工作室,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小剧场。现在,由徐瑛编剧,林兆华、易立明导演,濮存昕、高亚麟主演的话剧《说客》,正在改造后的东四工人文化宫隆福剧场上演,引来众多市民的追捧。此后,一系列“林氏话剧”也将在这里陆续登台。 美食沙龙打造新文化 钱粮胡同32号有间美术馆,离三联书店不远,是个参天美树遮阴的美妙小院。里面是个小咖啡馆,有咖啡有茶也有简餐。坐在窗前能看到街上的景物,窗里是各式人文书籍。周末这里常会有小型的文学沙龙,一帮文学青年汇集于此。 大家来这里,是听人称“铁嘴小喷壶”的史航讲话。史航是钱粮美术馆咖啡厅主人艾莉的好朋友,也是这个文学沙龙的主讲人。 史航好讲话,更好读书,他的沙龙是他的一言堂,端坐在长几后面,左边摆着一杯茶,右边是几本书,史航往往是抿一口茶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声音洪亮,语速很快,但是很动人。 他谈王朔,谈三毛,谈汪曾祺,谈监狱,谈《红与黑》,谈辛亥革命,每一个话题都精心准备,然后一脸严肃且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经常会有女听众端着一杯咖啡,被他谈得潸然泪下。 像钱粮美术馆这样做主题餐饮的餐厅、酒吧,在东城的胡同里有很多。 方家胡同46号院里的猜火车文化沙龙是家电影餐厅,每周末放映独立电影。一块幕布,十几张桌椅,四五十观众,规模虽不大,在圈内却是响当当的,连一些大腕级的人物吴宇森、田壮壮、贾樟柯、陆川也在此交流,作家张弛、宁肯、狗子、大仙更是这里的常客。院里另一家热力猫俱乐部,则是一家以音乐现场为主题的酒吧,这是京城最有名的音乐沙龙之一,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主题活动和演出。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种主题美食的文化方式,创意人便联合起来,还弄了个“789艺文节”,在商户集中的方家胡同46号院和五道营胡同举办,创想之夜、文学之夜、沙龙讲座、艺术影像展、摇滚乐演出及网友互动……主要的受众,在它那独特的名字里已体现出来——70后、80后和90后。 创意工厂延伸新文化 著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的MAD建筑师事务所坐落在东四北大街板桥南巷7号的老人民美术印刷厂院内,占据着老厂房两层的空间,办公室是两百平方米的大长开间,原来的吊顶被拆除,露出灰色的砖头,屋子里还透着些许油漆的味道。 放眼整个办公室,两边是白色的办公桌,中间放着鱼缸,还有红螺湖会所、鱼形长凳的模型。尽头是占据一面墙壁的白色书架。十几个人左右的工作室,显得很宽敞。美国姑娘伊丽莎白已经在这工作了半年,每天步行20分钟,穿过京城的一条条老胡同来到这座旧工厂,伊丽莎白觉得,这是她认为最接近北京的生活方式。 承载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童年记忆的人民美术印刷厂,曾经是那段红色岁月中独领风骚的“排头兵”,以印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肖像而著称。时光荏苒,当昔日轰隆的机器远迁到北京城郊,遗留下的老厂房早已“腾笼换鸟”,成为了建筑、设计、影像等系列产业的创意聚集区。 原来印刷厂的纸库,保留了原有的房顶和原木廊柱,甚至没有装饰,摆上一样的原木储物架,变身成“有机食材创意工坊”。而脚下的一片五六米见方的地儿,却是空的,通明的玻璃地板下,展示的是吴裕泰老宅的地基。人美厂老厂长张光辉说,几十年前厂子里的老物件不仅保留完好,还与创意企业融为一体——以前放置印刷机的大车间里,一台低压开关镶上玻璃,变身影像设计公司的茶几;以前的烟囱,被简单装饰后装上灯管,变成了创意吊灯…… 在东城的胡同里,并不只有板桥南巷有创意工厂。东四十条的亮点五十五号创意产业园,是专为各类设计活动和设计机构办公提供空间与场所的设计主题产业园。刚结束的“中国东西”展览已被确定为2012年德国“中国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 如今,以人民美术印刷厂、亮点五十五号为代表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升级版”正逐步崛起,这些小型文化产业聚集区,吸引了最为高端和前沿的创意人群。 胡同创意打造新地标 早上从雍和宫边上炮局工厂青年旅社先到五道营“创意街坊”,然后在“葡萄院儿”咖啡厅休息;中午到方家胡同纸制品店里欣赏创意,去猜火车文化沙龙吃午饭;下午去板桥南巷7号看画展;晚上在南锣鼓巷吃晚餐,最后蓬蒿剧场看话剧。 这是蜜月来京旅游的张先生夫妇一天的行程安排。张先生说,相较于故宫、北海、王府井这些传统经典的旅游方式,“胡同文化新商圈”的兴起,更能让他们感受到北京胡同文化的时尚色彩和创新理念——今年6月,“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入选新京味十大旅游名片。 与这样的游客不同的是,在东城的胡同里还常“溜达”着一些平时不太抛头露面,却在文化圈里名声不小的人物。他们是东城文化发展新的“受众群体”,有一个颇为时尚的名字叫“文化经纪人”。他们也串胡同,却不仅仅是为了享受老北京的悠闲时光,而是在用敏锐的眼光探寻下一个提升文化价值的切入点和最“潮”的文化消费商业模式。 历史风貌保护、民居环境改善、创意旅游兴起,几方互动,据说今后东城还打算在嘉诚·印象、东雍创业谷、人民美术印刷厂、方家胡同46号、天海文创园、航星科技园、圣唐古驿、国学书院等几个较成熟、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实施“创意游”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区域,也都将向公众开放,还打算在公共区域安装三维虚拟旅游终端,人们通过点击触摸屏,选择不同的“点击项”,就可以了解到胡同的历史沿革、了解到胡同工厂里发生的人和事…… 在东城狭窄的地界儿上,你已经可以看到人、思想、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的相互交融,逐渐汇聚,这也成为在文化创意中最为津津乐道的“文化流”现象。

北京,方家胡同46号的创意街坊里,每天都在催生新的创意。

北京,南锣鼓巷内的“创意市集”,融合了京城民俗、异国风情与创意文化。 在东城,跟蜂巢剧场类似的名人戏剧专卖店,除了红遍中国的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还有位于隆福寺街、毗邻首都剧场的东四工人文化宫剧场。作为京城曾经有名的电影院,东四工人文化宫引入林兆华工作室,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小剧场。现在,由徐瑛编剧,林兆华、易立明导演,濮存昕、高亚麟主演的话剧《说客》,正在改造后的东四工人文化宫隆福剧场上演,引来众多市民的追捧。此后,一系列“林氏话剧”也将在这里陆续登台。 美食沙龙打造新文化 钱粮胡同32号有间美术馆,离三联书店不远,是个参天美树遮阴的美妙小院。里面是个小咖啡馆,有咖啡有茶也有简餐。坐在窗前能看到街上的景物,窗里是各式人文书籍。周末这里常会有小型的文学沙龙,一帮文学青年汇集于此。 大家来这里,是听人称“铁嘴小喷壶”的史航讲话。史航是钱粮美术馆咖啡厅主人艾莉的好朋友,也是这个文学沙龙的主讲人。 史航好讲话,更好读书,他的沙龙是他的一言堂,端坐在长几后面,左边摆着一杯茶,右边是几本书,史航往往是抿一口茶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声音洪亮,语速很快,但是很动人。 他谈王朔,谈三毛,谈汪曾祺,谈监狱,谈《红与黑》,谈辛亥革命,每一个话题都精心准备,然后一脸严肃且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经常会有女听众端着一杯咖啡,被他谈得潸然泪下。 像钱粮美术馆这样做主题餐饮的餐厅、酒吧,在东城的胡同里有很多。 方家胡同46号院里的猜火车文化沙龙是家电影餐厅,每周末放映独立电影。一块幕布,十几张桌椅,四五十观众,规模虽不大,在圈内却是响当当的,连一些大腕级的人物吴宇森、田壮壮、贾樟柯、陆川也在此交流,作家张弛、宁肯、狗子、大仙更是这里的常客。院里另一家热力猫俱乐部,则是一家以音乐现场为主题的酒吧,这是京城最有名的音乐沙龙之一,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主题活动和演出。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种主题美食的文化方式,创意人便联合起来,还弄了个“789艺文节”,在商户集中的方家胡同46号院和五道营胡同举办,创想之夜、文学之夜、沙龙讲座、艺术影像展、摇滚乐演出及网友互动……主要的受众,在它那独特的名字里已体现出来——70后、80后和90后。 创意工厂延伸新文化 著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的MAD建筑师事务所坐落在东四北大街板桥南巷7号的老人民美术印刷厂院内,占据着老厂房两层的空间,办公室是两百平方米的大长开间,原来的吊顶被拆除,露出灰色的砖头,屋子里还透着些许油漆的味道。 放眼整个办公室,两边是白色的办公桌,中间放着鱼缸,还有红螺湖会所、鱼形长凳的模型。尽头是占据一面墙壁的白色书架。十几个人左右的工作室,显得很宽敞。美国姑娘伊丽莎白已经在这工作了半年,每天步行20分钟,穿过京城的一条条老胡同来到这座旧工厂,伊丽莎白觉得,这是她认为最接近北京的生活方式。 承载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童年记忆的人民美术印刷厂,曾经是那段红色岁月中独领风骚的“排头兵”,以印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肖像而著称。时光荏苒,当昔日轰隆的机器远迁到北京城郊,遗留下的老厂房早已“腾笼换鸟”,成为了建筑、设计、影像等系列产业的创意聚集区。 原来印刷厂的纸库,保留了原有的房顶和原木廊柱,甚至没有装饰,摆上一样的原木储物架,变身成“有机食材创意工坊”。而脚下的一片五六米见方的地儿,却是空的,通明的玻璃地板下,展示的是吴裕泰老宅的地基。人美厂老厂长张光辉说,几十年前厂子里的老物件不仅保留完好,还与创意企业融为一体——以前放置印刷机的大车间里,一台低压开关镶上玻璃,变身影像设计公司的茶几;以前的烟囱,被简单装饰后装上灯管,变成了创意吊灯…… 在东城的胡同里,并不只有板桥南巷有创意工厂。东四十条的亮点五十五号创意产业园,是专为各类设计活动和设计机构办公提供空间与场所的设计主题产业园。刚结束的“中国东西”展览已被确定为2012年德国“中国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 如今,以人民美术印刷厂、亮点五十五号为代表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升级版”正逐步崛起,这些小型文化产业聚集区,吸引了最为高端和前沿的创意人群。 胡同创意打造新地标 早上从雍和宫边上炮局工厂青年旅社先到五道营“创意街坊”,然后在“葡萄院儿”咖啡厅休息;中午到方家胡同纸制品店里欣赏创意,去猜火车文化沙龙吃午饭;下午去板桥南巷7号看画展;晚上在南锣鼓巷吃晚餐,最后蓬蒿剧场看话剧。 这是蜜月来京旅游的张先生夫妇一天的行程安排。张先生说,相较于故宫、北海、王府井这些传统经典的旅游方式,“胡同文化新商圈”的兴起,更能让他们感受到北京胡同文化的时尚色彩和创新理念——今年6月,“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入选新京味十大旅游名片。 与这样的游客不同的是,在东城的胡同里还常“溜达”着一些平时不太抛头露面,却在文化圈里名声不小的人物。他们是东城文化发展新的“受众群体”,有一个颇为时尚的名字叫“文化经纪人”。他们也串胡同,却不仅仅是为了享受老北京的悠闲时光,而是在用敏锐的眼光探寻下一个提升文化价值的切入点和最“潮”的文化消费商业模式。 历史风貌保护、民居环境改善、创意旅游兴起,几方互动,据说今后东城还打算在嘉诚·印象、东雍创业谷、人民美术印刷厂、方家胡同46号、天海文创园、航星科技园、圣唐古驿、国学书院等几个较成熟、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实施“创意游”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区域,也都将向公众开放,还打算在公共区域安装三维虚拟旅游终端,人们通过点击触摸屏,选择不同的“点击项”,就可以了解到胡同的历史沿革、了解到胡同工厂里发生的人和事…… 在东城狭窄的地界儿上,你已经可以看到人、思想、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的相互交融,逐渐汇聚,这也成为在文化创意中最为津津乐道的“文化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