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天桥》:音乐剧半熟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8:02 点击:
《天桥》剧照     中国音乐剧的自我衍生
    “阿云嘎,来,表演一段美国的音乐剧。”坐在剧场外面休息的时候,《天桥》的主演、蒙古族的阿云嘎被要求。这批演员是从全国的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里选出来的,都有专业的基础。声音从他体内爆发出来,一举手一动作,非常有感染力。“再唱一段‘天桥’吧。”声音立刻软了许多,动作也少了几分力量。《天桥》的作曲廖勇说,没办法,中国人的声调是四声系统,要表达音乐性就难一些;加上音乐剧本身就是舶来品,怎么都比不上西方原版。     音乐剧是从轻歌剧、喜歌剧慢慢衍生出来的作品,上世纪因为有了韦伯等人的努力,广泛的市场化之后达到了高峰,传到亚洲后,日本首先把音乐剧发扬光大,有著名的四季音乐剧团;中国没有专门的音乐剧团队,反倒是教育先行,很多学校都开设有专门的音乐剧专业,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对口工作,最后有不少转行。     中国每年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音乐剧出品。不说翻版西方的音乐剧,自己原创制作的音乐剧,按照廖勇的观察,很多应该说是民族歌舞剧,或者说是舞蹈加配乐,有些弄上大场面的音乐剧也不是按照西方的音乐剧的内核去延伸的,基本上就是大规模的情景剧。cdn-Www.2586.wang     廖勇是湖南人,完成了自己的音乐本科学习后,去西安跟了赵季平10多年,正式成了赵的徒弟,之前做舞台剧和电视剧居多,这次也是临时接了这个任务。北京歌舞剧院有点想把这个音乐剧作为长驻演出,形成一个音乐剧小团体,按照严格的音乐剧标准来操作,廖勇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国外音乐剧的形成周期一般是三年,我们这次只有三个月,还不是翻版某个著名的音乐剧,是自己原创。”     因为还是想创造出某种中国音乐剧的标准,所以,廖勇竭尽全力,用带点中国元素但是完全按照严格音乐剧的标准的方式去构造全剧。“北京天桥”,光这几个字就能唤起无数人的联想。开场的时候,若干年轻人拿着三弦冲上台,不过并不规矩,是把三弦当作吉他的方式在使用。“为什么不来段原汁原味的三弦?”“中国的乐器偏叙事,可我们要的不是那种传统叙事——我们还用了大鼓书元素,这两种音乐元素都被改造了,如果不改造,那就是北京曲剧,和音乐剧没什么关系了。”     使用大鼓书的那段,正好是两个女主角各自述说自己的心事,但是节奏很跳跃,大鼓书只是某种交叉式的节奏,整个场面也因此快速进展起来。“毕竟看音乐剧的观众年轻,我们得遵循这一基本规律。”音乐剧的配乐一般是交响乐队加电声,此剧中加了民族元素,时不时飘出的三弦音色,还加上了80多岁的老作曲家刘秀典的《四季相思》。廖勇说,不能去掉这些元素,可是也不能在整体上大段推出这些元素:“像是在开水里捞鸡蛋,留久了,烫了手;留短了,又捞不出来。”他自己说话带些浓重的湖南口音,所以他觉得自己的音乐剧里也带了很多中国北京的口音,照理说,不带口音全盘拷贝是最容易的事情,“可是那就成了流行歌曲加舞蹈了,和音乐剧也就没关系了”。这是目前中国音乐剧最容易犯的病。     另一个需要着力的,是编剧旷打将语言改成了七字押韵体,比较近乎通俗化的诗词。这点也是为了突出浓厚的晚清味道。廖勇说,这更加难以作曲了,最好唱的应该是长短句,可是后来他想明白了,这也有发挥空间。“你看王菲翻唱的《明月几时有》,其实我们光这首词就有若干编曲法。”毫无疑问,这些年有若干古典诗词配上音乐效果不错。     导演田沁鑫开始也对整个剧作周期短暂无计可施,可是后来也接下了这台任务。“仔细想想,中国肯定也有自己的音乐韵律,要不过去的戏曲怎么会‘以歌舞演故事’?我们用七字句来配合音乐剧旋律,也是这种坚持。”  
导演田沁鑫     一出半熟的音乐剧     可是因为周期短暂的关系,田沁鑫觉得,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来不及,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条件也不够。“国外三年磨合的好处是,至少音乐剧的演员能够在歌、舞、表演上浑然一体。可是我们的缺点是,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表演的表演,还是分离的体系。这是最遗憾的。”北京歌舞剧院之所以愿意做这出剧,也是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培养自己的演员体系。     “不能光靠歌是歌、舞蹈是舞蹈的歌舞剧去和别人接轨啊,得有音乐剧体系,除非中国彻底不要音乐剧这个产业;或者,干脆永远就照扒国外的剧,我在韩国看见他们照搬的《芝加哥》,效果也非常好。经过训练,韩国演员的爆发力强——可是我们又不愿意总是照搬。这次北京市做这个剧,大家共同的想法,就是有个自己的、够得上标准的音乐剧。”     要上标准,实在太难。演员问题是基本问题。比如“报馆”一出,天桥艺人到了报馆,看到了飞速变化的报纸,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这样一场,廖勇作曲是完全的美国音乐剧风格,架子鼓加小号,加上爵士的节奏,可是演员们尽管也毕业于北舞,还是跳不出那种国外音乐剧的感觉;再比如,女主角是曲剧演员出身,表演不错,可是唱和舞又受了限制。“只能在现有条件中选拔出来最好的。许多音乐剧选择了流行歌手担纲,可是那不是我们想要的感觉。”田沁鑫只是反复说,中国人胆子大,三个月做一个音乐剧出来。     虽然困难重重,可是还是接手做了。冯磊负责此剧的多媒体,他跟了田沁鑫很多年,在导演过去的剧中,多媒体的应用非常节制。例如《四世同堂》,一直是用窄条展现北京天空的四季变化,色调也很昏黑,偶尔有鸟飞翔,希望观众又留意又不留意。可是这次在天桥里,多媒体却占了很大篇幅,一会儿是灯红酒绿的歌舞场,一会儿是平铺开来的辉煌的老北京,一会儿又变成雨中的天桥,荷花在雨中静静开放。观众在台下,看那舞台当中的雨水,很有坐在窗内看窗外的荷塘边的桥上两个男女主角走过的感觉。“其实我们是想用现代手段,去制造一个旧北京,但是肯定不是写实风格,你看我们的舞台道具用的那些玻璃钢,在灯光的反射下很有琉璃的效果,其实都想表现天桥辉煌的过去,这是皇城根下的娱乐城——也是对未来的天桥演艺区域的一些幻想。”但是又不能喧宾夺主。“现在很多剧的多媒体就是为了炫,我们这出剧,内核还是老天桥的辉煌,重点是演员们的悲欢离合,所以,多媒体肯定是辅助手段,舞台是要为整个音乐剧服务的。”     服装同样是这样。因为是晚清,所以得有晚清的风格。但是不能梳着大辫子上台,也不能写实,那样是完全的电视剧风格。服装设计赵艳说,他们选择的是虚实之间的造型风格。女装使用了晚清元素,襟角,上衣下裙。看了许多张晚清梨园照片后,他们发现,当时艺人们是很时髦的,所以他们也做了许多革新,服装灵动、有气韵,但是不要贼亮那种。“区别于别的歌舞剧,也得区别于戏曲。”比如其中很多服装用的是绡,不浮华但是很飘。几个男主角的服装很费工夫,不能设想他们戴着辫子、穿着马褂在台上蹦跳歌唱,所以最后选择了大氅,去掉了对襟式的服装。材料尽量选择有肌理的,而且服装得为人物服务。戏曲班的班主得压得住,打手们用皮衣服效果较好,都得有点张扬,适合音乐剧舞台“帅”的风格,但是又不能太脱离天桥感。“形不似,总得有点神似。”     美国的音乐剧制造者正在改造“牡丹亭”,他们一直觉得,爱情是音乐剧最好的主题,至于是哪个国家的经典是无所谓的。田沁鑫说自己胆子大,可是动经典也会阻力重重,现在编一个音乐剧新《天桥》出来,作为试验。(作者:王恺)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