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剧评人的自我修养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8:04 点击:
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倾其毕生心力,著下《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可惜他没能把第三卷、第四卷写完,故而世间只留存了他手稿的第一、二卷。但即使这两卷,亦“鸿篇浩繁”,涉及演员创作体系和表演技术的各个方面。估计当代演员中,读完此书的人甚少,能理解并学以致用的人,更少。
关于表演的教学书籍很多,但关于“戏剧评论写作”的书籍,就少之又少。在人艺戏剧书店和中戏拾贝书店之类的地方,随便翻阅过几本,益处都不大,也就没往家搬。从一个普通观众抒发感想,到渐渐在报纸乃至一些学术性的刊物上撰写剧评,我的心得是“无师可依”,亦“处处是师”。
早年间刚开始写时,最喜信马由缰、洋洋洒洒一夜写上五六千字,从感慨到搬古籍、找依据,唯恐人觉得自己对文字不负责任,担心功课做得不够,对作品解读不到位。后来逐渐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后,又落下“有约稿才写”的懒惰症,没约稿的时候,就随手在网上略略点评一下就算,不太愿意再花工夫去记录每一部看过的戏。再到后一个阶段,开始有所超越,会就自己有兴趣的选题跟编辑提前沟通,一方面他们可以提前报大选题,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对这些主题花更多时间去做功课。精力分得不散,文章的深度较之从前也要好些。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自己一个短暂的散文诗式剧评写作阶段。那个阶段有两篇是我自己最爱的,都得益于看过的两部好戏,一篇是评林兆华在北剧场第一次排演的《樱桃园》,另一篇是加拿大吉摩尔剧团的《契诃夫短篇》。cdN-wwW.2586.waNG看过好戏的夜晚,才真正会有创作的冲动。而诗意的戏剧,才能引发诗意的评论。这一点,可遇而不可求。
文章是用来记录内心的,也是给人看的。看的人多了,就有了所谓的影响力,这个时候,落笔便难免沉重起来。说人好没问题,要批评,就不容易得多。我经历过不少因批评而起的风波,从网络对战,到真人打电话、约谈话或从此结仇,都有实例。经历得越多,就越觉得这种风波无趣,越想回到我只管写的状态,你们亦可随便就这评论发表评论。
但即便如此追求自由,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仍时时提醒自己,一个剧评人,应该在自我修行的路上,不断前行。这条路上没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样的大师写下圣经式的指引,只有修行在个人。我的经验,可总结成五条法则,这五法则于我自己而言,是从未破过的戒律。
一是忠于内心。文为心声,以手写心。若确有难处不能写时,我就沉默,沉默至少好过撒谎。但凡要写,就一定只说真话。好与不好,妙与不妙,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不必指望和其他999个观众心中的哈姆雷特对上号,你只需真实地描摹出自己心中“那一位”就行了。共鸣与否,恰当与否,是真实之外的价值。皮之不存,毛亦不附?
二是保持距离。无论是和导演,还是演员,我都努力保持适当的距离,即使相识,亦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这种距离和态度,是为了在评论时,能给自己留一点客观的空间。坦白地说,你若和一人相熟或关系极好,是很难在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时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的。同样,若是艺术家跟你有过节儿,也一样会在评论写作时不可避免地留下阴影。所以要保持距离,对具体的创作者少一点人情世故的关系,在写作上则多一分游刃有余的资本。
三是不拿人钱财。写评论的近十年里,对这个行业多少有些了解。跑戏剧口的记者拿红包、甚至兼剧组的宣传,已成常态。这在西方国家的新闻战线上,估计算是奇闻,在我国的相关法规和行业守则里,也是不应该之事。但中国是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家,所以这种潜规则,已成为明规则。我不是媒体中人,无力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现状,却又常常因为有机会在媒体发表评论,而成为被邀请看戏的人。请看戏我基本是来者不拒的,除非时间不合适或明显太烂的戏,但看了戏是不是写评论、写评论是不是好评,那可不一定。曾有位好友请我去看他帮忙宣传的戏,结果我不知轻重地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大大抨击的文章,闹得大家几近翻脸。在看戏之外,亦会有人奉上红包之类的“车马费”。我可以拍胸脯地说,这十年里,我没有拿过任何一部戏的红包,也没有写过任何一篇由剧组付费的“评论文章”。不是我不缺钱,而是钱买不到文字的尊严。
四是要心存敬畏。对于舞台,对于表演者和创作者,评论永远容易过实干。一个阅戏无数和鉴赏能力稍高的观众,常常容易对舞台上的诸多表现这不满意、那不合适,百般挑剔,直至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烦恼。我总觉得,一个合格或者说优秀的剧评人,除了说出哪哪哪不好之外,更应该有的一种能力,是和创作者隔空交流与对话的能力,像齐如山之于梅兰芳。我们即使做不了齐如山,若能在评论中贡献一两句对创作者确有启示的话语,也就不枉这一番笔墨了。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永远归零”。进剧场看戏,别太在意宣传,也别太注重明星、大牌之类的外在因素,把心境归零,完全朴实地去看戏、感觉表演和戏的节奏。真正能抓住你的,才是好作品。千万不要让那些喧嚣浮夸的信息先入为主,替代了自己的感觉与思考。(水晶)
戏剧评论人、策展人,致力于戏剧与公益相结合的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