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家大赞《河街茶馆》 已具挑战北京《茶馆》资格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8:05 点击:

剧评家齐聚探讨《河街茶馆》 今日上午在中国文联会议室,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中国戏剧杂志等机构的剧评家齐聚一堂,热议昨晚刚在北京成功展演的重庆话剧《河街茶馆》。有评论家甚至认为,在重庆话剧团近年来精益求精打磨下,《河街茶馆》初步具有挑战北京人艺《茶馆》的资格,重庆版《茶馆》已是呼之欲出。

薛若琳:茶客之意不在茶

李春喜:彻底的平民视角罕见 震撼:民间视角揭示民族苦难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连续看过《河街茶馆》三次,但昨晚的演出依然令他震撼:“演员越演越好,360度的旋转舞台极有视角冲击力!尤其是茶馆遭到轰炸时,幺姨妈的呼喊和茶客们的躲藏做到了凌而不乱,画面感非常清晰。CDn-Www.2586.WAnG”对于“幺姨妈”王弋的表演他相当欣赏,“这个寡妇角色完全不同于编剧隆学义创作的经典人物金子,她性格朴实内在,但却带有一点野性。河街茶馆的回头客们不在茶的味道,而在在乎这个女人的味道。” 昨晚,当最后幺姨妈喊出“打倒日本鬼子”的口号时,全场观众似乎心有灵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李春喜感叹道:“河街茶馆里形形色色人等,可能并不是多么高尚,但就是这些底层人物的众生相揭示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民族大义觉醒,唤起了现在观众的共鸣。”他认为这么多年来,“舞台剧能够以纯民间视角来展示抗日题材,重庆《河街茶馆》是第一部。”

赓续华:有些重庆言子北京观众听不懂 遗憾:有些重庆言子真听不懂 不过,中国戏剧杂志社主编赓续华也表示,由于京渝两地语言差异,昨晚不少观众面对一开场就潮水般涌来的重庆言子颇不适应,“比如说剧中有位角色诨号叫门门门,我就一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而其他角色黄辣丁、温猪子,北京观众基本都能心领神会。” 虽然《河街茶馆》昨晚展演时,剧组专门为北京观众准备了一份有关重庆方言、俗话、袍哥语的“台词释义”,对其中31处台词进行了普通话解释。但赓续华建议《河街茶馆》应该全国巡演有所准备,“最好能有两个演出版本,面对西南地区的观众,就用纯方言版。到了北方,方言台词应该作大幅度调整,仅保留最形象、最有味道的重庆言子,而其他无关紧要的台词则应改为普通话,别让观众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娱乐频道记者 隆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