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儿童剧市场发育不良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20:03 点击:


7月21日,儿童剧《身体的秘密》之《丢丢做了三个梦》在太原金阙主题酒店精彩上演。记者前往观看发现,整个演出现场坐满了5到10岁的小朋友,欢呼声、笑声,不时充斥现场。演出结束,孩子们纷纷上前与演员合影留念,直到家长催促,孩子们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记者了解发现,省城演出的儿童剧现场,这样火爆的场面并不少见。然而,即便如此,儿童剧在省城的演出场次还是非常有限。记者就此进行采访发现,不少观众“宁吃套餐,不看剧”的心态,以及我省“编剧少、演员少、剧场少”等现状,成为制约山西儿童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孩子:看完儿童剧触动很大 《丢丢做了三个梦》故事主人公“大大大大”消失在舞台上时,来找“大大大大”的仙女姐姐一时找不到他,急得团团转。 “在那呢!在那呢!”看到仙女姐姐焦急的样子,台下的孩子们坐不住了,一个个站起来,指着舞台左侧大声喊,想要帮仙女姐姐找到“大大大大”。cDn-www.2586.WAng 当巨型“恐龙”下台和孩子们“握手”拉近关系时,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配合和热情,他们拉着“恐龙”问:“你每天都吃什么呢?晚上和妈妈一起睡觉吗?你怎么来到这里的呢?” 《丢丢做了三个梦》是《身体的秘密》系列话剧其中之一,《身体的秘密》共分为六部,此外还有《牙刷骑士糖豆洛》《玻璃窗后的豆豆》《左左手和右右手》《想要有个家的感冒病菌先生》以及《来,抱抱》,是太原市话剧团专为低龄儿童量身打造的亲子互动系列儿童剧。自4月29日以来,《身体的秘密》系列剧每个周末都会在太原金阙主题酒店上演。记者曾多次亲临现场,发现每场的气氛都相当活跃。 在现场,记者采访发现,受到儿童剧的影响,许多孩子都或多或少发生一些变化。5岁的彤彤看过话剧后,主动跟坐在身边的妈妈说:“妈妈,我晚上也敢一个人睡!我一个人睡就能见到丢丢和仙女姐姐了。” 一位妈妈告诉记者:“我家的孩子每天早晚主动刷牙,每次看完演出都会自己主动地提醒自己要求自己。每次孩子都会主动要求再来。” 家长:宁愿带孩子吃套餐也不愿看儿童剧 在《丢丢做了三个梦》演出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虽然话剧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好的影响,可由于话剧门票价格较高、孩子业余时间不多,许多家长还是对儿童剧“望而却步”。“每周演两次,对我们来说吸引力其实挺大,孩子自己也想看。可票价太高了,每场票价基本在80元左右,会员价也得60元。一个月看两次还勉强可以承受。”家住北城的王女士说。 陈女士是第一次带孩子来看儿童剧,她坦言:“孩子特别喜欢,但是孩子报了许多特长班,平时也没什么时间来看。” 家住锦绣苑小区的郝女士表示:“现在孩子的娱乐方式很多,看看电影、逛逛儿童主题乐园都是不错的选择。”“大部分家长会带孩子花60元吃套餐,而不会花60元带孩子看一出精彩的儿童剧。而且,现在孩子课业负担太重,也没有时间看儿童剧。”太原市话剧院演出总监袁晓娟说,“这是文化意识不同造成的,好多家长并没有形成文化消费习惯。” 而对于高昂的演出票价,袁晓娟表示:“压低票价会让我们收不回成本,儿童剧演出剧场的费用都很昂贵,而剧团本身并没有一支专业的营销团队。”
市场:原创剧目寥寥无几 近几年,许多优秀的儿童剧不断涌现,如中国儿艺的《十二个月》《小蝌蚪找妈妈》、济南儿艺的《宝贝儿》、上海福利会儿童剧院的《挑战三对三》、苏州滑稽剧团的《一二三齐步走》、武汉儿艺的《古丢丢》等。然而,就山西本土来讲,继1982年《朱小彬》在全国首届儿童剧的观摩演出获优秀创作演出奖以及2004年出现的《我能当班长》之后,再没出现新的剧目。 记者了解发现,由于本土剧目的缺乏,山西境内的剧场往往选择引进外省的剧目。 “到了特定的时期,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区的演出团会给我们寄来大量的资料,我们的可选性很大。”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文化产业处副处长潘华告诉记者。2011年6月1日,星光剧场曾引进央视一部知名动画片《猪猪侠》,2004年曾编排《马兰花》,随后还引进《花仙子》《阿拉丁神灯》等多部优秀儿童剧,场场座无虚席。 但记者调查发现,星光剧场引进的剧目,大多数都是改编国内外著名童话,原创寥寥无几。“儿童电视剧在中国来说几乎是空白。在中国,一年会有500部左右的电影,而真正涉及到儿童的电影只有十几部,关于儿童的电影只有3-5部。更别说儿童话剧了。”太原市杏花岭区政协副主席、儿童电影《铜牌小车手》《空火车》的编剧马绍民告诉记者。“编剧少、演员少、剧场少,原创的剧目寥寥无几,这是目前山西儿童剧的市场现状。”针对当下儿童剧发展中的问题,国家一级导演王春燕感叹道。 马绍民介绍,目前,儿童剧市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孩子们没有独立选择看剧目的权利,孩子想看的剧目大人不想看,而大人喜欢看的剧目,孩子未必喜欢。而且太原没有专门的儿童剧剧院。“因此,目前山西儿童剧甚至呈现出一种"编剧不愿意写,导演不愿意导,投资方不愿意投"的现状。” 剧目:说教味过浓不受欢迎 “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创作的儿童剧,有其特殊性。然而,很多现实题材的儿童剧作品,却屡屡陷入说教或成人化的模式,孩子们都不愿意看。”山西省话剧院院长梁军这样描述山西省儿童剧的现状。 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地域条件、思想理论等客观和人为因素,中国儿童戏剧市场呈不均衡的发展现状。在“饥渴”的山西儿童剧市场,越来越多的儿童戏剧工作者正不断在儿童戏剧的公益性演出和商业化演出之间进行探索,希望能够走出一条合理的儿童戏剧发展的经营之路。 袁晓娟表示:“对于演出,我们还推出了亲子票、会员票,让孩子与家长在享受惠民票价的同时,享受精致的演出。”“我们不希望孩子们在剧场仅仅是看一个剧目,而是希望整个社会能形成一种"剧场文化"。比如,每到六一,或者某个节日,都想着要看演出。”潘华表示,特色剧目够多,演出场次越多,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就越多,自然剧目的需求量也大。儿童剧市场才会良性循环。 那么,什么样的儿童剧是现在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创作呢? 梁军表示,儿童戏剧应更多地承担一种社会责任。“儿童剧要做到好看好玩,趣味第一,思想教育第二,否则,一味地说教,少年儿童是很难接受的,寓教于乐的形式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国家一级导演王春燕表示,为孩子们排儿童剧,最重要的就是题材要适合孩子,让孩子接受,在他们看演出的同时学到知识,要有现实意义,观赏性也要很强,艺术含量上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法做出适合孩子们看的效果。 梁军说:“一部好的儿童剧作品,我认为还要加上一点——儿童性。儿童剧的受众群是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孩子有他们特殊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如果我们用缩小的成人世界的观念去创作,肯定得不到孩子的认可和喜爱,我们必须用孩子的视角去创作儿童剧,要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选择创作故事性简单、情节轻松快乐的剧本。” 作为山西本土红色儿童电视剧《冲锋号》的编剧,马绍民对于儿童剧的创作深有体会,他表示:“儿童剧的创作关键之处在于,要真正地和孩子们平等、要能够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曾担任杏花岭区区教育局局长,且连续七年任某中学校长,这些任职经历,使得马绍民与孩子有更深入的接触,他说:“学生就是我的顾问团,我常常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和他们互动,观察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他表示,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接触,他才能创作出孩子们喜欢的作品。晨报实习记者 辛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