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弘扬民族的不屈精神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41:03 点击:
隔了这么多年的时空往回看,我仍然坚持认为莫言写得最好的小说,不仅仅是支撑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四十一炮》、《檀香刑》这些长篇力作,他最好的作品之一,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写就的那些中短篇小说,比如《红高粱》。
《红高粱》成功地避开了以往人们所熟悉的具有“高大全”特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和英雄战士形象,转而描写的是一支在民间自发组织、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的农民抗击敌寇的力量。这些农民没有学问,甚至有的还不识字,他们只是怀着“国家是我们的国家,凭什么日本鬼子来戕害攻占”的朴素信念,拿起刀枪,保家卫国。这是一种从没被我们接触过的历史真实,它陌生而又异样。因为字里行间流露的不是一种客观的中华民族抗敌的激情、愿望和流血牺牲的勇敢精神,而是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带着创作主体猛烈燃烧过的印痕。我们以前从来不知道,原来爱情可以像熊熊燃烧的红高粱一样灼灼怒放,还可以像一个人把自己从容送上祭坛,渴望一腔热血全世界喷洒时的狂妄。《红高粱》把这一切全推到了我们面前。
就情节构架和人物实体而言,《红高粱》也是按照惯常的思路去描写血流遍地、战火冲天,仇恨和爱欲缠绕交织的喘息,以及兽性和人性扭搏一起的纠结与嘶叫。但是每个读过《红高粱》的人,都会被一种奇特的情绪点燃,兴奋得手舞足蹈,不能片刻安息。你甚至一下子就觉得自己置换成了书中的某个角色。CDn-WWW.2586.wAng于是,我们再也不能客观地评述说,我们观赏了一幅非常悲壮激昂的历史画卷,而只能说我们已经置身在那个有灵性的、有呼吸的历史现场。我曾经在1986年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长达万字的文章,专门解读《红高粱》,文章题目是《重振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因为我从《红高粱》里面读到了久违的、从鲁迅开始倡导、现在的人们却渐行渐远和匮乏的生命原始野性和活力,还有那种敢作敢为、自由洒脱的境界与气度,而这一点恰恰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大母题——呼唤国民性的重造,让过于理性、务实、拘谨的民族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和敢作敢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莫言的作品对于重塑国民灵魂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百家评论》主编。本报驻山东记者陈丽媛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