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行业资讯 >> 正文
发展新疆话剧要有产业意识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45:15 点击:

发展新疆话剧要有产业意识

  今年年初成立的新疆新锐戏剧艺术中心,经过精心准备,于今年8月起,陆续为新疆观众带来了两部国内优秀的小剧场话剧《如果,我不是我》、《我不是李白》,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休闲体验方式。记者12月19日专访了新疆新锐戏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洁,请她谈一谈话剧市场化发展及产业化运营的想法和思路。用小剧场培养话剧市场记者:您为什么想到开发小剧场话剧,这样做有什么现实意义?

  张洁:我们的理念是希望看话剧能成为新疆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说,虽然我们是生意人,但并不完全依靠利润来运营企业。我们把其他方面的收益投资进小剧场话剧演出,只想做新疆话剧的“先锋工匠”,最终能够打造出新疆本土的话剧文化。

  一方面我们想为观众送上好的话剧,另一方面我们也想不断挖掘出新疆话剧市场中懂得表演、会表演的人,从中进行培养,将来实现本土化的话剧表演、本土化的话剧创作。比如这个月我们启动的话剧冬季演出季,其中的几部话剧已经由新疆本土的演员出演。我们希望话剧在不久的将来能形成一股潮流,而我们就是这股潮流的输送者,小剧场话剧就是我们打开新疆话剧市场的一个窗口,我们在逐渐培养起新疆观众看话剧的生活习惯。CDN-wwW.2586.waNG

  靠产业链完善话剧演出

  记者:您在开发小剧场话剧中,探索出来的企业发展路径是什么?

  张洁:我们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步骤:第一,坚持小话剧;第二,适当引进一些带有商业性质的、能够盈利的项目。商业性的大话剧,它本身成本高,制作水平,包括整个质量都非常棒,比如说有明星出演,或者说是大制作,它的票房就会有一定的保障。像今年10月我们引进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票房情况比北京等其他城市还要可观,这对我们是一种鼓励。

  而小话剧比较接地气,票价相对便宜,大众更容易接受,可以用来培养市场和观众。比如今年8月,我们引进了《我不是李白》,邀请了北京的演员过来演出。接着,我们就培养了自己的演员,用本土的演员进行复排,然后呈现给大家。但是,话剧市场是有一定风险的,我们在剧本的选择上,更多的还是要看这些话剧是否经过了北京、广州等地超过几百场演出的考验,是否有较好的口碑。剧本引进来,然后演出,在市场上经受考验,培养自己的演员,实现本土化演出,可以说这就是我们产业的整个流程。

  结盟方式实现话剧共赢记者:您在小剧场话剧的运营中,可以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吗?张洁:我们与西安、上海等地的话剧演出团体都有结盟,平时大家独立创作、独立运营,但有市场后就会互相合作、穿插演出。这是一个新型的合作演出方式,是共享的而不是竞争的。就是说,他们有好的剧目我们可以引进,我们有好的剧目也可以输出给他们,这对于话剧的演出、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达成了资源的共享,无论是内地还是新疆的话剧团体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得利,实现共赢。

  不仅如此,它的好处还体现在我们对新疆本土话剧人才的培养上。比如2014年,我们将会有一个项目,请美国的专业话剧表演家来国内做培训,届时我们也能让他们来新疆培训我们新疆的演员。目前,新疆的话剧市场上主要是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和我们在进行正式的演出,希望新疆兴起的其他话剧团体也能参与结盟。尤其在剧本上,各话剧团团结起来共同演出,好的剧本才不会流失,能带给观众更多文化上的享受。

  突破局限繁荣话剧事业记者:您未来还有什么样的发展蓝图,为此还在解决什么问题?张洁:小剧场话剧我们会持续做下去,即使它现在还处于一个“赔本赚吆喝”的阶段,但我们比较看中企业从中获得的口碑和打出的品牌。将来我们希望只要是话剧这一个领域的好东西,我们都能把它们带到新疆来。包括我们10月引进的大型儿童剧《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它在话剧题材、舞台形式上,就是对小剧场话剧的一个突破。未来,相信我们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会接不同的好话剧、不同的大话剧,甚至是自己做原创话剧。但是,坚持做好话剧、大话剧,势必面临一个高成本的问题,尤其在新疆,高成本话剧就意味着高票价,这是观众不太能够接受的。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平衡这个问题,就是如何能把成本降到最低,又能把最好的剧目带到新疆。另外,我们现在对乌鲁木齐之外的地区也比较感兴趣,也在筹备扩展新疆其他地区的话剧市场。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希望新疆有这些想法的话剧团体、工作室,能够参与进来和我们一起推动新疆话剧事业发展。

  新疆新锐戏剧艺术中心供图加速实现话剧新突破

  中国的话剧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正剧”、“大戏”的光环,《雷雨》、《茶馆》、《龙须沟》等,都让中国话剧形成了大制作的固化思维。然而,大剧目的排演需要多方细致打磨,这对于话剧事业发展刚刚见到起色的新疆来说,不是能够顷刻间完成的事。所以,在新疆,“阳春白雪”类的大型话剧演出必不可少,但为了生存,话剧团体也要实现“两手抓”,改变固有的演出模式,在经营上下功夫。

  新锐戏剧艺术中心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开拓了小剧场话剧,将原本被束之高阁的话剧演出与市场结合,所打造的小剧场话剧不仅在剧本上贴近现实、融入生活,让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接受;在运营上,也调动了各方面积极因素,既有专业的话剧团体与之结盟合作,也有市场的调研、项目的开发、人才的培养等已成体系的产业链条。这都是能将话剧这种高雅艺术普及化,使新疆话剧事业不仅过节、过年“热闹”,在平日里也不再沉寂的有效途径。

  虽然,在起步阶段,小剧场话剧的演出近乎“赔本赚吆喝”,但它对新疆整体话剧事业的推动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新疆观众,在闲暇时间不再仅仅局限于看电影、逛商场,也愿意选择看话剧,与话剧演员交流互动甚至成为一种时髦。

  但是,任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仍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新疆话剧的先锋工匠,才能使面向市场的话剧不至于丧失浓厚的人文气息而流于肤浅低俗。这就是说,在小剧场话剧成熟了以后,我们仍然要推动散发着艺术光辉的高质量“正剧”、“大戏”不断前进,使新疆整体的话剧事业迈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吴美漩)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