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桥》剧照
《麦积圣歌》剧照
2013年是甘肃戏剧的又一个丰收年。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甘肃省参评的两部剧目——甘肃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天下第一桥》和天水市秦剧团创作演出的秦腔《麦积圣歌》双双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在《天下第一桥》中饰演彭英甲的朱衡、秦腔《麦积圣歌》中饰演乙弗氏的窦凤琴,双双获得优秀表演奖。而此前在《苦乐村官》《西狭长歌》中成功饰演主人公的边肖荣获“2013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共有全国各地选送的87台剧目参评,其中一些剧目早已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资助项目”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CdN-wWw.2586.wAnG也就是说,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尤其对于天水市秦剧团这样的基层院团而言,犹如一个初出茅庐的运动员面对许多世界冠军同台比赛一样。然而,艺术就是艺术,在那一时刻,所有作品的艺术风貌同时展现在舞台之上,艺术家的宏观把握能力和艺术再现水平一览无余,没有半点水分可掺。所以,在中国剧坛享有盛誉的甘肃戏剧再获殊荣,又一次展示了甘肃戏剧家们的整体实力。两部剧目演出的剧场,都处于离市中心较为遥远的地段,观众却依然蜂拥前往,有许多人是慕名而来的。这令甘肃艺术家感动之余,信心倍增。
话剧《天下第一桥》在青岛李沧大剧院上演。观众们看到:舞台上的朱衡塑造了一个清朝末年在兰州任职,并且主管修建黄河铁桥事宜的官员——彭英甲。这是一个充满生命悲剧性的人物,他在偏远的西北黄土高原之上,脚踏实地,忍辱负重,完成了一件千百年来被人们认为无法完成的事情——在黄河上架起一座钢筋铁骨的桥梁。这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向东奔流遇到的第一座钢铁大桥。而在此之前,兰州境内的黄河水面上只有过浮桥,那是28艘大船以铁索粗绳相连而成的。然而,“顾浮桥,当夏水盛涨,时或中断;冬冰冲激,亦辄断,断必溺人……”这就是说,波涛汹涌的黄河上,能有一座坚如磐石的固定桥梁,是兰州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于是,彭英甲的肩膀上便担起了这样一副沉甸甸的重担。
朱衡出演这一人物,并没有充足的史料供他细细研磨。在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岁月中,没有人会注意“兰州道”这样一个小官,并为之树碑立传。但作为艺术家,朱衡径直走向了人物的内心,那是一个远去的、无人知晓的世界。今人可以从《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中得知当年修桥的简要过程,而朱衡塑造的是一个身处于时代大动荡、大变迁中,心中有苍生却无力挽乾坤的艺术人物。在剧中,他要筹集修桥所需的巨额经费,还要面对外国商行、洋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及本地乡绅与社会各界的理解与非议、支持与反对。他并不是桥梁专家,却要亲自负责监督施工,亲自到工地关心所有工匠的生活,与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在那时看来颇为奇特的情感关系。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多少情趣可言的人物,朱衡将他演绎得丝丝入扣,渐放光芒。看过话剧《天下第一桥》的观众,也许从此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彭英甲——朱衡。
秦腔《麦积圣歌》在章丘市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出。演出盛况用“空前”二字形容毫不夸张。
“圣歌”者,圣者之歌也。中国历史上的西魏王朝,只存在过很短的时期,几乎无法与汉唐雄风相提并论,然而,大漠瀚海中的每一粒沙子都在太阳的照耀下反射着属于自己的光辉。编剧曹锐站在艺术的高度,从历史长河中挖掘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从来不曾扬名的乙弗氏站到了舞台中央。
在这个戏中,窦凤琴饰演的乙弗氏成为圣者的历程,实在令人心酸。曾经贵为皇后的乙弗氏受尽欺凌,经历了种种精神的摧残。先是皇帝迎娶柔然国公主为妃,欲借柔然重兵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却不料此举成了真正的引狼入室。那个新来的小女子以大兵压境要挟西魏文帝立她为后,于是,善良温和的乙弗氏开始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厄运:自己亲生的太子被废,自己的皇后之位也被废黜,甚而两次被强令削发为尼,真可以说是被逼迫得走投无路,最终在冲天烈焰中自焚而死。她的美丽贤淑、她的慈悲为怀、体恤百姓,还有她那悲惨曲折的命运都使人们对她难以忘怀。于是,和她同样善良的老百姓发挥出全部的智慧与想象,在麦积山上开凿出一个特别的洞窟,塑造了一座神圣的菩萨雕像。窦凤琴丝丝入扣的表演,使乙弗氏这个人物活了起来。她对乙弗氏的成功塑造,应当被看做是对秦腔艺术新的贡献。许多观众对窦凤琴的唱腔啧啧称赞,也为乙弗氏的悲惨遭遇而流下泪水。在这里,表演似乎成了一种摆渡,让观众的情思游弋于舞台和现实之间。
应当说,甘肃戏剧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荣誉,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从艺术上来讲,三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朱衡、窦凤琴、边肖与秦腔四小名旦之一袁丫丫的出色表演,为今天的中国戏剧舞台增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广大观众再一次领略到甘肃戏剧的魅力;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是我们省极具智慧眼光的文化战略举措。我们常常说要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也曾出现过名扬海内外的舞台力作,比如《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但也的确有一些创作局限于表层的、肤浅的外象。《天下第一桥》和《麦积圣歌》应当属于深层次的发现与发掘。它们不仅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更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普遍心理——坚忍不拔、向善仁爱、勇于牺牲、热爱和平。当这一切被和谐地融入剧中、面对广大观众时,就会辐射出巨大的能量,它不是猎奇,却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去关注那个故事、那些人物和那片土地。
在中国戏剧的大格局中,甘肃戏剧时而异军突起,处于巅峰状态,时而沉缓前行,甘居中游。但历史剧的创作一直占据着较为领先的地位。愿今天气象万千的甘肃大地上,戏剧之花绽放得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