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参加“群星奖”比赛、来自北京大兴区的舞蹈团队,在紧张排练参赛舞蹈《都市白领》。本报记者 贾同军摄
昨晚,海风沐浴下的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广场上,来自全国的广场舞爱好者大展才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的第十六届“群星奖”决赛就此拉开帷幕,该奖项是文化部举办的群众文化最高奖。来自北京的作品《鼓舞太平》婀娜、飒爽,成为海滨夜色中最靓的风景。本届群星奖大赛中,北京以复赛第一名的成绩,携广场舞、舞台舞、音乐、曲艺、戏剧等艺术门类共10个节目闯入决赛,集中展示了首都群众文化的风貌和水平。
今明两天,青岛大剧院内还将上演舞台舞决赛。北京选送的《新居》、《都市白领》、《青春记忆》昨天下午进行了大赛前的最后一次排练。虽然没有化妆,可舞蹈爱好者们富于时代气息和接地气的创意表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大兴区文化馆舞蹈队创作的《新居》,以形象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人们乔迁新居时的兴奋,以及邻里相处时的摩擦和谅解。让人没想到的是,16位平均年龄60岁的表演者,竟然在舞台上舞出一股青春激情。乐曲结束,表演者之一、石化公司退休职工吕丽丽一边擦汗一边说:“跳我们熟悉的生活,跳我们所想所念,首先可以娱乐自己,最终也会娱乐他人。cDN-WWw.2586.wAng这样的文化生活,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有魅力。”
质的提升源自量的积累。参加群星奖的节目,只是北京众多原创群众文化作品中的几朵小浪花。这些节目的诞生,源自北京丰厚的群众文化土壤和艺术创作氛围。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现有基层群众文艺团队9204个,常年参与活动的市民多达30万人。仅2012年,北京的群众文艺大汇演就有1万场,370多个群众文艺团体、700多个群众文艺作品、十余万业余群众文化参与者走上舞台,使1200多万市民受益。闯入决赛的《新居》、《都市白领》两个节目,就是从2011年北京群众文化品牌赛事“舞动北京”舞蹈大赛中脱颖而出的。
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创作什么、参与什么,市民也越来越愿意自己拿主意。门头沟淤白村本是京西蹦蹦戏的发源地,大爷大妈们在中央电视台春晚上看到爱尔兰《大河之舞》节目,都喜欢上了踢踏舞,就主动联系文化馆的教员来教。最后淤白村版《大河之舞》竟舞进了北京电视台的春晚。
“从等着有人送文化到自主选择文化,还主动参与、创作文化,成为文化的主角。这是如今基层文化活动一个质的变化。”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的北京,不仅一个区县一个文化品牌,还实现了一个街乡一个文化品牌,并正在形成一个村庄(社区)一个文化品牌。(特派记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