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担心票房不佳,话剧舞台鲜见《守岁》等老年题材力作
随着近年来的话剧市场崛起,走进剧院看话剧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休闲娱乐首选。昨日是重阳节,全上海有十多台话剧在各剧场上演,却没有一台讲述老年题材。生活中绕不开的老年事,为何如此不受舞台待见?
说起来,上海话剧舞台上并非没有老年题材的话剧。
2011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台湾戏剧导演李宗熹合作的话剧《守岁》,以外婆、妈妈、女儿为主线,讲述了三代人之间的代沟与温情。其中,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外婆戏份吃重,令无数观众看得笑中含泪。自第一轮演出以来,《守岁》就以极佳的口碑数次复演,成为元旦档、春节档的票房王牌。制作人吴嘉介绍,《守岁》还引发了年轻白领“带爸妈看戏”的新风潮,成为意外之喜。这部戏之所以成为年底必演剧目,正是因为它具备对团圆、家庭、温情的号召力,适合全家出动观看。
另一部西班牙人偶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想必也给沪上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母亲多莉尼患上痴呆症,曾与她处处对着干的父亲安德鲁只好用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待她:任凭她把衣服穿反、把袜子当手套,拿着拖把跟着她清除失禁的产物。CDN-www.2586.Wang与此同时,儿子翻开父亲的小说,父母从相遇到年老的情景一一重现…… 《安德鲁与多莉尼》风格十分清新,小忧伤外包裹小幽默,不仅横扫欧美各大奖项,也让上海观众非常买账,每来演出必定加场,演出散场必定无数人泪流不止。许多人一连看好几遍,观众中甚至发起了“如果我或者我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的讨论话题,足可见该剧题材于观众中引起的巨大震荡。
《守岁》、《安德鲁与多莉尼》固然优秀,却是话剧舞台上的罕见特例。前有珠玉,为何鲜有剧目紧跟其后描写老年生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某制作人解释,不要说是老年题材,就是中年题材,近年来也只有《卡布奇诺的咸味》等寥寥几部。如今,话剧演出成本较高,票房依然是打平成本的主要途径,因此,能否抓得住观众进场是挑选题材的首要考虑。对于以青年白领观众为主的上海话剧市场而言,讲述白领生活、情感、工作的剧目和欧美经典作品都更为保险。老年题材、中年题材话剧,做得好则罢,做得不好,市场风险极高。
但这位制作人也充分肯定了老年题材在话剧舞台上的潜力。“上海培养起的这一批话剧观众大约二三十岁,再过二十年,等到他们四五十岁时,中青年观众数量对比将不会如现在这样悬殊。到那时,整个话剧受众年龄层的多样,肯定将带来中年题材、老年题材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