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大黑匣子剧场《脑蒸发》剧照

深圳胖鸟剧团音乐剧《宇宙之眼》
近年,深圳成为继北上广后迅速崛起的戏剧市场,港台以及内地许多戏剧巡演都会途经此站甚至在此首演。然而除引进戏剧和官方戏剧团体的“规定动作”外,深圳本土制作的戏剧几乎不见踪影,各设备先进的剧院都仅是做些场地提供与票务代理的事。反倒是对于大众来说有些冷门的民间先锋剧团,还时不时有些动作。但其呼吸之微弱,也让人担忧。
胖鸟剧团、深大黑匣子、八厘米戏剧工厂、牙牙剧社、鸢尾花剧团……这些是深圳为数不多依然坚持原创、发出深圳声音的民间剧团。在缺乏“理想观众”与资金运作的双重危机下,他们仅凭兴趣和热情保持着星星火种不灭,用探索姿态为深圳打开先锋戏剧的一片天。
回溯:《泥巴人》启幕深圳先锋戏剧
“如果谈深圳先锋戏剧的历史一定绕不过熊源伟先生。CDn-WWw.2586.WanG”深圳胖鸟剧团总监杨阡说,熊源伟开启了深圳与港澳台等地有意识的戏剧交流网络,同时在深圳大学建立戏剧专业并把实验戏剧引入教学序列,“这两件事让后来者一直受惠。”
1985年,一批由内地移民到深圳的戏剧工作者开始开垦荒原,催生了深圳第一个实验戏剧团体“粤海门实验剧社”,但仅仅创作一部戏剧《魔方》后便开始沉寂。直到1992年,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成立,由导演熊源伟创作的第一部深圳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泥巴人》受到市民欢迎;翌年该戏参加“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获得优秀编剧、优秀导演等六个奖项,成为深圳先锋戏剧的定山之作。
杨阡曾作为演员出现在《泥巴人》中,那时他刚刚辞去记者工作,怀抱着对戏剧的一腔热情。1994年,他创作的戏剧《故意伤害》由中央实验话剧院在北京演出36场大获赞赏。同年,他南下深圳寻找戏剧“新大陆”,并于2003年成立了胖鸟剧团。
几乎与此同时,“深圳的戏剧生态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一片休养生息的湿地。”1995年,深圳大学筹建艺术系,熊源伟额外申报开设戏剧表演专业获批,至此深大几乎每年都有实验戏剧推出。其中,由深大教师吴熙执导的“故事新编”系列和“南头怪事”系列,开始常年在港澳台、北上广地区进行频密的演出。
紧随其后,深圳民间开始逐渐涌现不少先锋戏剧团体。
现状:不缺创意,缺扶持,缺氛围
然而,“尽管深圳先锋戏剧创作已经到达一个专业或准专业水准,但还是不成规模。”吴熙说,深圳目前一年最多只能产出三四台比较优质的原创戏剧,比较活跃的先锋剧团也不过三五家。“本地专业剧团和演员偏少,很大程度限制了先锋戏剧形成一定规模。”
国内知名戏剧制作人袁弘则认为,深圳先锋戏剧不成气候,其实与有无专业话剧团无关,而与深圳整体戏剧氛围、文化积累沉淀以及观众消费习惯有关,也与领头人的导向和是否贴近本土创作有关。
据统计,去年深圳人花钱看戏仅次于北京上海,占全国总票房的23%,“这说明,深圳观众对于买票看戏并不吝啬,怪只能怪深圳本土剧团不做观众爱看的戏。”为什么?杨阡说,因为这些年深圳大部分戏剧经费都用于主旋律戏剧制作,但这些戏是不会有观众掏钱看的。
一直以来,深圳的民间剧团都靠筹资生存,团员来自各行各业,也需依靠主职来养活自己的戏剧梦。而在此窘境下,杨阡写的原创剧目《不伦不类》曾获2003年“曹禺戏剧文学奖”,《希望》则应邀参加2005年德国柏林“第五届国际新戏剧节”;吴熙导演的《找鸟》今年还作为广东省唯一作品,入选文化部主办的“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
在胖鸟剧团排练场门口贴着一张消费清单,杨阡将筹集回来的每笔钱的消费细则公告天下。“我希望,政府面向大众开放的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也能如此公开透明,并且能平均分配资源,让有需要的人能真正获得惠泽。”据杨阡透露,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每年至少获得政府上百万资助,而胖鸟剧团自成立以来只有一次获得十万元资助。
“这是政府应该反省的地方——即一个地方的文化政策应该怎样确定,用什么平台和以什么手段鼓励文化的健康生态。”杨阡说,政府应该从当制作人的角色上摆脱出来,转而当仲裁者和赞助者。
观望:深圳是戏剧生存的乐土
尽管困难重重,深圳先锋戏剧人仍然怀抱美好展望。“我一向认为深圳是一块戏剧生存的天堂乐土,这里人口结构年轻,教育水平较高,普通话普及,尤其去年全国票房统计更证明了深圳是中国最适合戏剧生存的城市之一。”杨阡说。
“自生自灭且野火春风,你可以在深大毕业的表演专业的学生身上看到这种一代一代的后来者乐此不疲,虽然只是极少数。”杨阡的这句话得到了吴熙的认可。最近,他的学生有的开始参加国际戏剧节,有的则成为戏剧制作人,专门包装推销深圳的先锋戏剧。
譬如为《找鸟》运作参加“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的宋烨桓认为,此举最大意义在于“走出来,让大众知道我们”。他计划要先成立戏剧工作室,然后复排或创作新剧目;未来还将进行商业化运作,尽最大可能寻找演出基地并营运下去。对于胖鸟剧团的发展,杨阡也表示,有计划做有艺术水准的商业化戏剧尝试。
在美国学过戏剧的杨阡认为,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地域性戏剧并非不能代表一个时代,而深圳的原创戏剧就具有相当的时代感。“本土的声音、故事和价值观才是深圳戏剧的核心,深圳的问题在于还没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深圳人怎么看自己、怎么形成自我意识,是最先要找到的。”杨阡说,“我相信如果人们爱看戏,就一定会爱看自己熟悉的故事,同时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获得这种满足,所以我看好深圳本土剧团会获得商业成功的前景。”(记者 孟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