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113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21716场,比上年增长3.1%,观众总人数达11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2%,演出收入共计15.27亿元,比上年增长8.68%,创下历史新高。
在繁荣的演出市场背后,却出现一些演出商绕开北京去其他城市办演出的现象。演出综合成本高于其他城市、赠票之风严重导致票价高企甚至演出亏损,恐怕是演出商“绕开北京”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透露,在北京举办大型演出一般都要留出30%-40%的赠票,也就是说,1万人的场地,主办方只能靠7000张甚至6000张门票收回成本。
赠票严重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演出商冀望从有限的销售中把成本赚回来,票价自然被推高;高票价让大多数人难以承受,自然造成票难卖,最后主办方只能被动赠票,这又对花钱买票看演出的观众造成了不平衡,结果或是“用脚投票”选择不看、或是连环索票导致门票销售低迷。如此恶性循环,演出市场只会越来越萎缩。
今年北京与上海的文化企业共同推出了舞剧《一起跳舞吧!》,上海演出最高票价480元,连演7场,市场运作呈现盈利;该剧随后在北京演出2场,最高票价880元,宣传规模远远大于上海,结果呈现亏损。880元的票价在北京同类演出中并不算高,最高票价动辄在1280元以上的演出比比皆是。
要让有能力、有意愿买票观演的观众走进剧院,去感受那份买票观演的尊严,根本在于多方合力把演出票价降下来。Cdn-WWW.2586.WaNG今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许多浮夸奢华的演出被叫停,制作费、演出费等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有所改善,对市场逐渐趋于合理化大有益处,对降低演出票价的影响将逐渐显现。
政府要做的是“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送文化”,“政府买单、赠票观演”的做法对市场运营者来说也许就是灾难。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对文化产品的有效消费,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作为文化消费季的重要活动之一,金秋优秀剧目展演不仅汇集了25个优秀剧目50场演出,而且将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的“低价售票、政府补助”的文化服务模式集中发力,推出30%的百元低价票,建立、培养观众文化消费理念,让买票观演成为常态,也让艺术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带动演出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当然,要让剧目展演月、文化消费季变成剧目展演年、文化消费年,需要创造一整套支持鼓励大家乐于消费的客观条件,那就先从拒绝索票、树立买票观演更有尊严的社会风气开始吧。上海公安部门对赠票有硬性规定,只限50张;上海大剧院引进的音乐剧《剧院魅影》,曾创造连演百场的奇迹,其票房中赠票比例只有2%-3%。有点“爷文化”习气的北京人,在这一点上,咱真得向上海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