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行业资讯 >> 正文
本土佳作走出“深闺”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49:41 点击:
本土佳作走出“深闺”只是时间问题

深圳本土戏剧《找鸟》的剧照

本土佳作走出“深闺”只是时间问题

本土佳作走出“深闺”只是时间问题

深圳本土戏剧《找鸟》的剧照

本土佳作走出“深闺”只是时间问题

深圳本土戏剧《找鸟》的剧照
  2012年,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学生戏剧作品《蒋公的面子》出人意料的火爆,这部已经成功走上商演道路的作品,让人们对于学生戏剧作品的创作满怀期待。cdn-Www.2586.wAng在深圳,由深圳大学师生创作复排的“南头怪事”系列《找鸟》,也在不久前的“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中赢得诸多好评。目前,这部由深圳大学表演系老师吴熙编导的《找鸟》及“南头怪事”系列戏剧作品也引起各方关注,并有望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走到观众面前。     惊喜     深大戏剧《找鸟》技惊京华     “张家曾是叱咤一时的武林世家,历经数百年世事变幻后,武功尽失,失魂落魄,屈居于深圳一个偏远小村中。张姓子弟张开开、张心心整日无所事事,混迹于街头巷尾。某日,路遇一人,不想却勾起一场辗转千年的离奇故事……”日前,小剧场戏剧《找鸟》在北京市朝阳区木马剧场上演,现场座位爆满。剧中离奇搞笑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引得剧场内笑声、掌声此起彼伏。     “吸引我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还有对传统舞台构架的突破及极具视觉感的多媒体表现手法。看这个话剧犹如看电影,让观看者随着演员的投入表演无限地发散思维。”在此前的内部排演中,一位深大的学生观众告诉记者。     “如果要挑不足之处,那就是我还没有流泪,少了一点点笑中带泪的元素。”网友“木木随笔”表示,但她很喜欢该剧的剧情,“他们的表演真的很精彩,身兼多角的演员们表情、动作变换非常到位。”     深圳剧评人杨阡评价,《找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戏”,在阐释方式上,《找鸟》采取“黑色幽默”的态度,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后现代焦灼的追问情绪。     《找鸟》是吴熙“南头怪事”系列中的第二部,整个系列戏剧都是以深圳大学附近的南头为故事背景,立足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笔记小说,采用集体即兴的创作方式完成。     对于吴熙的“南头怪事”,深圳演出商侯先生欣赏有加。他告诉记者,最初让他留下印象的,并不是《找鸟》,而是去观摩吴熙最新创作的一部话剧《西游记》,“看完戏我很吃惊,深圳竟然有这样的作品出现。全局19个演员,在黑匣子这样的舞台上一点都不觉得拥挤,编排一点都不让人感觉做作,非常自然,有好几处都让我眼前一亮,实在是我多年在深圳看到的最佳本土作品。”     侯先生说,前些年他与《恋爱的犀牛》的制作人有过一次关于深圳本土戏剧创作的聊天。对方很直白地说:“深圳目前的作品,只能看吴熙的;其他的没法看。”这是对方在上海、北京都看过吴熙的作品之后的观点。     尴尬     外地戏剧频频引进 本土佳作仍在“闺中”     吴熙是深圳大学表演系的老师,虽然曾任职过多个剧团,但最具代表性的“南头怪事”系列仍是在深圳大学创作完成,并由深圳大学的学生搬上舞台。     2005年左右,小剧场话剧在深圳未曾闻听。在中国,贴着“实验”、“先锋”的小剧场话剧也仅与“孟京辉”等极少数的戏剧导演有关。然而在深圳大学,吴熙创作并在深大黑匣子剧场演出了《追鱼》、《找鸟》、《坑人》等南头怪事系列作品。尽管并没有向更大范围的观众推广,但这些带着“实验”气息的话剧,却因为参加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亚洲当代戏剧季、澳门艺穗节等而被诸多热爱戏剧的小众粉丝所知晓。     近年来,随着小剧场的火爆,深圳源源不断地引进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小剧场戏剧,但本土原创的优秀话剧作品却“养在深闺人未识”,这让吴熙的学生宋烨桓深感痛心。2013年年初,他决定以制作人的身份向大众推广吴熙的戏剧。     “吴熙导演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尊重史实及现实逻辑,大胆创新又不失艺术水准,可谓小剧场难得之佳作。好的东西一定要带给观众,这是真正促使我力推吴熙导演的作品的原因。”宋烨桓说。     对于深圳的创作市场,宋烨桓非常清醒:“深圳没有戏剧创作市场,只有买卖市场。所以说大部分观众只是看个热闹,看个明星,看个场面。我们要做的是戏剧氛围,让喜欢看戏的有好戏看,让没看戏的有戏看,做好这两点,就够了。”     在团队协力下,8月13日,经过4个月复排的“南头怪事”系列中的第二部《找鸟》经国家、省级的层层选拔,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代表作,在北京市朝阳区木马剧场,以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代表剧目的身份开演。     这一次的演出在宋烨桓看来,最大的意义在于“走出来,让大众知道我们”。他计划,要先成立戏剧工作室,等前期筹备差不多后,再计划复排或者创作新剧目。未来也将进行商业化运作,希望可以尽最大可能确定一个演出基地并营运下去。     “吴熙的几部作品推向市场只是时间问题,难度估计是深圳观众还不知道深圳可以出这样好的原创作品。目前,深圳大部分观众还是看有名气的作品或名演员的作品。”侯先生表示。     建议     希望政府给予足够“养分”     “所有来深演出的剧组大都反馈说,深圳的观众越来越会看戏了。我个人的感觉是,观众经过几年的锻炼,已经知道什么类型的剧目合自己口味,偶尔可能尝试下其他类型的剧目,但不会太经常。”侯先生说。     目前,“南头怪事”系列这样无名无腕、仅靠口碑相传的戏剧面向市场存在极大难度。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让本土原创作品吸收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体呢?     侯先生认为,一方面,优秀的作品只有走市场,票房合理,提高演出频率,让深圳的观众知道并了解才能有生命力。此外,要建立起良性的编、排、导、演本土化,也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养分”。“政府对于这样的作品应该要有实实在在的扶持,不仅仅是让他们去参加一次展演、参加某次戏剧节,而是给它补贴场租费用及整体的低票价补贴。一方面深圳的场地费用高昂,甚至超过广州、上海等地,另一方面深圳目前的戏剧项目扶持导向往往是‘卖票不补贴,补贴不卖票’,这到最后往往是免费就有人来看,但要花钱人就少得可怜,不利于话剧市场消费习惯的养成,对于原创作品走向市场也缺乏长久的动力”。     对话导演吴熙:     保持创作艺术性 不被商业牵着走     人物介绍:吴熙,自1997年至今任教于深圳大学,从事表演教学工作。作品曾在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台北、澳门、新加坡演出。     导演作品:《暗恋桃花源》、《棺材太大洞太小》、《岛》、《我要上天的那一晚》、《禁事不可考》、《十三角关系》等。     《找鸟》是吴熙的《南头怪事》系列作品的第二部。2005年7月,《找鸟》曾在深圳大学黑匣子剧场连演10场,同年11月参加澳门艺穗节展演,后赴上海参加小亚细亚戏剧节演出,场场满座,好评空前。2009年4月复排,在深圳大学黑匣子剧场、广州现代舞团演出,同样获得戏剧爱好者追捧。此次成功登陆京城,吸引了大批粉丝关注“深圳制造”的戏剧作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吴熙表示,并不排斥商业化,但是创作必须保持独立,不能被商业牵着鼻子走。     谈创作 融入古典文学传奇故事     南方日报:看过您的“南头怪事”系列,也看过你的《西游记》,觉得你的戏剧总是时空交错,但最终归于深圳。你的创作来源是什么?     吴熙:创作“南头怪事”系列最初是因为我刚到深圳,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原先南头古城以及新安故城的自然村落基本上都被改造掉了,形成了新的生态。我觉得那里特别能激发我的一些想象,让我有一些很莫名其妙的亲切感。这个系列是以2010年前的南头来创作的。我们找了一些古典文学、传奇故事里的文章,比如《找鸟》用了《离魂记》、《山海经》里的东西,把他们与南头联系上,基本上是表达对古代南头的想象、回顾和眷念。     谈演出 毕业生全国各地赶来复排     南方日报:“南头怪事”是完全由深圳本土原创的作品,导演、演员等都在深圳,除了《找鸟》,系列中的其他几部有与观众见面的可能吗?     吴熙:这些作品原本是教学阶段给学生演出的,但是演出后影响非常大,甚至在港澳台、上海、广州演出。事实上,我一直想把“南头怪事”系列全部重新排演,让更多观众看到,但这并不容易,毕竟没有专业剧团来支撑。每一次排练牵涉到很多方面,比如演员,我们的演出绝大部分是深圳大学表演系的毕业生,他们听说要复排,从各个地方赶来参与。《找鸟》事实上已经是第三次复排。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去北京展演,演完后研讨,甚至有专家对这个戏用了“惊艳”这个词,说这个戏保持了比较好的实验性。     谈发展 不缺创意不缺戏就缺资金     南方日报:在现阶段,要将之前的戏全部重新搬上舞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吴熙:深大的演出有一个特点,每一场演出之前的化妆、服装、灯光等都是自己搞定,甚至演出之前的装台都是演员完成,每一个演员都有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所以,如果要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金。我们不缺戏也不缺创意,我们缺资金。我们之前的演出都是自己(很多是深大表演系的毕业生)去找资金赞助、去运作完成。所幸这一次北京演出,得到了南山文体局和市文体局的资助。但要把其他几部戏都重新复排,则需要另外的资金支持。     谈市场 不希望被商业化所引导     南方日报:您的多部戏剧不仅得到好评,也被业内看好,有没有想把它们推向市场?     吴熙:创作上,我希望不被商业牵着鼻子走。但这并不代表我排斥商业,我也希望可以把我们的作品拿来出包装商业化操作。毕竟目前深圳真正拿得出手的“戏剧”很少。(吕冰冰/苏妮/刘信廷)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