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行业资讯 >> 正文
《大汉苏武》初战告捷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50:00 点击:
《大汉苏武》初战告捷
  “这是一部具备了良好歌剧基础的作品。”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专家研究会日前在西安举行,来自音乐界、戏剧界、文艺评论界的20多位专家学者在充分肯定首次公演的歌剧《大汉苏武》时,踊跃为其鼓劲、挑刺,以促其打磨提高、向成功迈进。该剧艺术总监,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表示,希望主创团队在充分聆听各位专家学者在剧本、音乐、舞台等多方面的建议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坚守艺术品质,在这个快餐文化弥漫的时代,用精品回馈群众,让歌剧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创意成功,选题到位,品牌意识强烈。”谈到该剧首演成功之处,中国歌剧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作曲王祖皆这样概况。他认为,该剧在舞台处理上很有现代感,呈现出了极佳的视觉艺术。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戏剧评论家王蕴明同样认为,采用现代技术和手法,是歌剧舞台的新收获。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剧教学委员会副会长、导演廖向红对《大汉苏武》的舞台调度表示肯定,音乐与舞台美术融合较好,呈现出了流动的画面感。“大型汉像石雕等的运用,为舞台增加了现代审美韵味。其视觉既赏心悦目,又发人深思。”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顾问邢大伦表示。cDn-WWw.2586.Wang     “西洋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相互融合,使人耳目一新。”谈到歌剧的灵魂——音乐时,多位专家认为将民族乐器,特别是将陕西本土音乐元素的融入,为该剧增色不少。秦腔、埙、硬弦的运用,彰显了该剧“动情而不在音高”的原创魅力。“什么是好的歌剧音乐呢?那就是在观剧时常常不去注意音乐本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宋瑾认为,《大汉苏武》的音乐做到了自然和流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张小夫说,要真正对得起“中国”“原创”这两个词,就应当扬弃西洋歌剧中不符合中国歌唱习惯的唱腔唱调。     “在歌剧文学剧本中是上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评论家居其宏这样评价该剧的剧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剧作家、评论家欧阳逸冰表示,忠诚与坚守是该剧所传承的信念,“忠、逼、爱、枉”四个字在舞台上相互冲击,展现着戏剧冲突。作者改写了李陵,从而构成舞台上的一正一反、坚守与放弃、无畏与失节、胜利与羞愧,苏李二人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表述。文化学者肖云儒补充道,除忠诚与坚守外,尊严也是剧本表达的核心之意,它诠释着“人生和价值”的意义。王祖皆表示,该剧人物集中,最主要的人物只有4个,因而故事清晰、戏剧冲突明确,人物情感宣泄流畅。     在肯定之外,多位专家表示,该剧具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用细针密线修补细节。几位专家同时提到,该剧对苏武的心灵世界诠释不够,其心路历程缺少体现。相比于剧中的李陵,苏武的形象反而不够丰满,需要特别强化。要在一些“撕心裂肺”的地方,打开剧中人的心灵,给观众一种酣畅淋漓的观感。另外,全剧缺乏听之难忘的经典唱段,特别是独唱或苏武与牧羊女索仁娜的对唱。而索仁娜对苏武的爱,其表述过于空泛,两人缺乏“四目相对、心灵相通”的瞬间。此外,在道具、服装、化妆等细小方面,不少专家也提出了具体而微的建议。专家们表示,愿意看到该剧以极小的改动达到最大的艺术提升,在打磨的过程中向尽善尽美迈进。(秦毅)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