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行业资讯 >> 正文
看《黄粱一梦》像是做了一场梦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50:05 点击:
  【戏剧重磅】     谁说戏剧舞台已玩不出名堂,谁就该去传统的宝库中再度寻觅,《黄粱一梦》都可谓把旧菜色做出了新花样。     日前,《黄粱一梦》作为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再一次在国家话剧院上演,这部戏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首演,获得当地观众好评,连演24场,被称为“最中国的参演剧目”。     这出戏,改编的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却被导演黄盈阐释成了像电影《盗梦空间》般一层一层叠套的梦境。随着遥遥高处的拨弦声,富有仪式感的淘米、煮饭、拜台等,属于观众的黄粱一梦便开始了,这是第一层。西装革履的说书人打开苹果电脑,开始吟诵《枕中记》,这是第二层。道士遇卢生,这是第三层。卢生睡有窍的枕头,开始做梦:梦见自己少年得志,仕途平顺,妻美子众,平定动乱,加官晋爵,直至年迈体衰,告老还乡不成,死于帝王之前。——这么长的一个故事,是梦境里的第四层。     卢生醒了,小米饭冒出香气,音乐适时地响起,提醒观众也该醒了,观众还吃到了这米饭,这才真真正正回到了现实中,梦醒了,戏完了。
  站在舞台边儿上穿西装的说书人,戏中几度与卢生对视而共搅一池水,水中竟有红鱼游弋;僧人用毛笔写下剧名,翩然自台上走入台下。这些“龙套”,不断带着观众出戏又入戏,几个来回之后,便让人忘了现实与虚构的距离,一脚跨进黄粱梦里去。     若说这出戏的噱头只在于传统元素的书法、服装、戏曲等,那也太过表面。cDn-wWW.2586.wANG既然冠上了“新国剧”这响亮的名号,便要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口味。这种口味,一是喜欢含蓄悠远的意境;二是喜欢舞台上的色彩和演员的明快动作。     在这舞台上,戏曲化的道具成为某种象征物。名利如旌旗,朝服若锦鸢,穿起和放下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白绢灯笼成了石碑,以清水书写“卢生”二字,然而水干了没有痕迹,功名若云烟;装满小米的灯笼看似满满当当,拎起来却散成一片如指间流沙;那中空带窍的枕头,装满了崇盛赫奕的梦,抖一抖却仍是空空落落。     既然主题是万事皆空,庄周梦蝶般不知此身为何物,那么角色行为与程式化动作就要模糊,观众甚至分不出某一个时刻他们的动作,是刻意为之呢,还是听故事入了神。     台上人在做梦,台下人在看。可看的过程中,多少会走神。观众可能想起自己的人生曾有许多悲喜,时过境迁后也惘然;想起多少英雄美人,繁华一世后灰飞烟灭。若辛苦劳碌,为虚名所累,到头来失了本心,活得不高兴,那可是大大地划不来了。     谁说戏剧舞台已玩不出名堂,谁就该去传统的宝库中再度寻觅。各种意义上,《黄粱一梦》都可谓把旧菜色做出了新花样,至少它唤醒了我血液中对古典文化的“味觉”,亦教我明白,功名利禄,都不必太当真。与其纠结彷徨,不如对酒当歌。(丁思諓)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