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青春,说成长,说成功之道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53:15 点击:

周二晚上六点半,上海电影博物馆里除了大堂里还有灯光晃动,已然进入了闭馆状态。临时布置的会场看起来还像那么回事,原定的160个听讲位置因为参加的人太多增加到了220个,后来连博物馆的咖啡角都挤满了人。 暑气蒸腾,温度高得连地面都快烊掉,也只有林奕华的死忠粉丝们才会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听他和台湾作家杨照一起讲述他新戏《三国》前后的故事。这次,林奕华给讲座定的名字是——青春之痛。 “《三国》对我而言,看到的不是兵马厮杀,不是权术谋夺,而是青春,是成长。”林奕华说。 十五道绊马索让你的思想“鼻青脸肿” 没看剧之前,你猜不到林奕华的“三国”是怎么回事 在没有看到演出前,所有关于这出戏的介绍都来源于海报上的寥寥数语,比如“2006《水浒传》看‘男人之罪’,2007《西游记》看‘生活之难’,2013《三国》看‘人心之变’”,又比如“《贾宝玉》十二金钗,化身巾帼英雄,再战《三国》”……为了加强观众对于这部戏的了解,林奕华在演讲现场专门播放了一段曹操和华佗的对手戏。CDN-www.2586.wanG 在这段对手戏播放的近十分钟内,现场寂静无声,所有人都被两个女人的动作、台词吸引住。曹操内心的独白被华佗大声地诉诸出来,“为什么我爱他们,他们却一个个离我而去。” 舞台简单到几乎不需要任何多余的布置,黑白灰三原色就构筑了一个世界,正如林奕华自己所说,“剧场不是再现,而是解构”,这十分钟就完全展现了这部女性《三国》解构原著的特点。 台湾作家杨照是这部戏的文学顾问,因为林奕华从小就很排斥《三国》,怕读这本书,杨照被专门找去闲扯关于三国的故事,“中国人理解的《三国演义》,往往只看到了战争、权谋的部分,而忽略了它的英文译名: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它可是一本‘罗曼史’,原著里的这些人物,他们都不是敌人,是对手,最浪漫的是对手之间的情谊。” 杨照的这番话给了林奕华思路,于是把三国的十二个故事解构出另一番天地。 于是曹操成了一个参加各种选秀的女孩子,孔明和周瑜成了同级的两个优秀学生,一直在比谁在“脸书”上得到的赞比较多,赵云有能力却缺少谋略,关羽则一直在寻找一个家……这些看似无厘头的安排,却将林奕华对现代年轻人想说的话都藏匿其中,等待观众自己去发现。 杨照说,这出戏一共有十五幕,就好像设置了十五道绊马索。“这些三国故事,我们或多或少都了解,但你看完这出戏,会发现不停地被林奕华的绊马索所绊倒,看完后一定会在思想上‘鼻青脸肿’,‘体无完肤’。” 不过,虽然把演讲主题,或者是这出戏的主题定为成“青春”,林奕华自己是藏了另一个大心思的——讨论成功,就好像这部戏的英文剧名:What is Success?(成功是什么?)。“本质上,我们做《三国》跟《小时代》、《致青春》等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是来思考青春的,我们是来思考成功的意义的。我们并不是把青春和成功变成可以被看见、被膜拜,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内容,才能够让观众在看我们的时候得到更多。”他说。 这出讲述成功的戏码将在8月23、24日来到杭州。 林奕华就像“十万个为什么” 对青春,他永远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憧憬 在网上各种资料中,几乎都查不到林奕华的出生年份。他自己在接受采访中也似乎刻意回避这类话题。纠结其原因还是在于“青春”二字上,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愿意长大。其实,林奕华的作品一直青春洋溢,因为,在他体内青春就像血液一样循环鼓动,从不枯竭。 从《在西厢》、《贾宝玉》到《三国》,林奕华所探讨的无一不是与年轻人相关的话题,他工作室的成员大多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林奕华本人就好像是个“十万个为什么”。“他碰到我,就不停地在问为什么,搞得我连反问的机会都没有。”台湾大学历史系出身的杨照都扛不住林奕华的这种发问。 “我的工作应该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思考年轻人如何去找寻自我,所以本质上它永远都跟成长有关,正好,我们又是一个成长有困难的时代。因为大家都害怕责任,都害怕付出,大家都觉得如果有人为我付出的话,我情愿被爱。我们都嗜爱,但是我们又缺少爱,这种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面没有被拿出来探讨。”所以,林奕华愿意去选择这样的主题去传播他的青春观。 因为这些年来执着的传播同一主题,让林奕华积累了一大批“关注者”,如果说赖声川在大陆拥有的粉丝大多是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那么林奕华拥有的更多是文艺青年、上班族的关注,这些人敏感而执着,会被剧中的某些细节深深打动。讲座后,就有激动的小姑娘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长微博,感谢林奕华对她的精神指导,林奕华给她的回应是谦逊的“谢谢”外加推荐一部自己钟爱的电影。 这些年,内地的戏剧市场越来越蓬勃,吸引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不过内地剧场作品欠缺的可能不是导演、演员,而是剧本的创作。在题材选择,表达方式上,形成自己风格烙印的还太少。林奕华的执着令人相信,只要有理想,抱着一颗“青春”的心,就一定会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和尊重。 林奕华走路很快,快到后面很多人跟不上。走路也很冲,可能不认识的路,他也径直冲过去,然后在旁人的招呼下,快速折返找到另一条路。 对他而言,这是个很忙碌的宣传季。差不多一天一个城市地飞,上午到下午专访、晚上讲座,工作室的几个小伙子都顶着黑眼圈,有点要被榨干的样子,而林奕华自己似乎看不出疲劳——按照我们推算,他已经53岁了。 一到现场,自己和助理亲自搬桌椅,让每一个记者都能很舒服地坐着,和他对视着采访。不用摄影记者招呼,就能摆出各种姿势让人拍照。听到问题,会反应很快地回答,有条理有重点,偶尔还能有两句能当标题的——简直堪称一个完美的采访对象。 从他的言辞中还是能看出丝丝焦虑,他自己也承认,一部纯粹女性主演的话剧可能会让话剧主流观众群体——女性不太容易接受,想想也对,自古女人都是要为难女人的。于是他才挖空心思地解构了整个三国,让它既现代感十足,又有些“普世价值”。 况且,他这剧十二金钗美则美矣,但却少个拉人气的大牌明星。他说过,之前想找范冰冰演曹操,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如果范爷真的加盟,那这出三国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一些观念还是很有趣的,谈到“空城计”时,他说其实就是一男一女,互相喜欢却假装不爱,摒着这口气,就看谁先摒不住然后缴械投降。现场的女记者们一阵欢笑,男记者们一脸不知所以。 采访最后,他很严肃地说,“能不能请你们在场的记者把眼睛闭上?”大家照做。 “希望你们真诚地告诉我,听我说了这么多,你们愿意花钱买票去看么?”他问。 “会。”在场所有人都不会拒绝这样一个诚恳、善谈,又愿意执着去做一件事情的人的要求。 “当然,票价得便宜一点。”有人补了一句。 知道一下 林奕华,香港文化界著名人物,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巴黎、香港发表舞台创作,1994年凭《红玫瑰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1995年后致力推动舞台创作,编导了超过50出作品,近几年舞台作品有《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贾宝玉》等。(张磊 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