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公益票,绝不让“黄牛”伸手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58:40 点击:
  在沪上10多家剧院普遍“开花”的演出公益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剧院。然而,由于价格低廉,公益票甫一开售,也成了“黄牛”们觊觎的目标。如何保护观众权益,杜绝“黄牛”伸手?记者对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两大公益票销售大户展开探访。     2012年,东艺和上海大剧院公益票销售量分别超过8万张和10万张,顶级乐团演出的最低公益票价位仅几十元,东艺学生票最低达15元。“黄牛”们自然也从中看到了牟利“商机”。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徐寅说,去年上半年,大剧院集中发售当月公益票,虽然剧院设置了凭证购票的规定,但依然有“黄牛”趁机拉人头成群结队购票,垄断数量有限的公益票,再加价倒卖给观众。 “观众排长队买不到票,却发现‘黄牛’手中有大量低价票,还误以为剧院和 ‘黄牛’串通一气,损害了观众权益和剧院声誉,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行。 ”东艺总经理林宏鸣说:“我们主办的一些音乐会给学生预留了位置非常好的公益票,有的演出原票价超过一千元,卖给学生也不超过百元。但‘黄牛’竟会冒充学生购票,然后再退票、倒票,谋取暴利。”这样的情况曾屡屡出现,让剧院方痛惜好事被搅了局。     为此,剧院想方设法建起多道 “防火墙”来围堵“黄牛”。cdn-WwW.2586.wANg从去年9月开始,上海大剧院对公益票购票方式变更为每场演出当天发售;现场公示当天公益票数量,并使用实名登记、限量购买;持公益票进场时,还需出示公益票上标注的相同身份证件号,以确保“谁买谁看”。东艺则在每月第一个周六下午集中售卖当月各场次公益票,并施行限购。紧俏场次票凭身份证购买,并通过官方微博提前告知发售公益票时间场次,在发售当天中午、下午更新公益票数量和余量。通过信息即时化和透明化,不给“黄牛”可乘之机。     这些措施实施多月来,见效显著。但是大剧院提醒观众,要警惕“黄牛”对观众进行一对一的“忽悠”。徐寅说:“‘黄牛’会对观众谎称,身份证号与票号对应不上也能进场。观众信以为真,到被拒入场再发觉就来不及了。大剧院推行这一方式,是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在公平透明有序的环境下购买公益票,而不要到‘黄牛’手里去买票。惠民利民的公益票演出市场还需要大家共同呵护,希望市民更多理解和配合。 ”林宏鸣则指出,从长远角度看,各大剧院可以建立更完善、更现代化的宣传体系和票务体系。 “如果上海所有剧院、甚至是所有演艺单位能够建立联合售票体系,通过网络统一订票,增加售票点,最终让市民能够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票,这样不但票务信息将更为透明便捷,包括公益票销售在内的整个演出市场票价也会进一步下降。 ”     短评     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看,剧院保证每场演出都有一定量的公益票,无疑是“得不偿失”之举,对于有些租场节目的公益票,剧院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给观众。公益票,顾名思义就是公益性的“福利”,它凝聚了剧院、演出团体、演出运作方方方面面共同让利、甚至是贴本来 “做文化”的公益心。公益票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成为 “黄牛”牟利工具,必须直接送达特定的人群手中。     不过在一段时间里,一边是剧院亏本出售公益票,一边是观众买不到公益票,另一边却是“黄牛”倒票赚上一笔,把“公益”变成了一些人口袋里的私利。这样的情况令人痛惜。规范售票秩序是剧院的责任,也是确保公益票的 “阳光”洒向普通民众的关键。在“见招拆招”的防范措施之外,要保证公益票销售成为一个长久阳光的事业,各相关方面还应着眼城市文化软硬件发展的全局,更深入地研究“通路”“网络”“便民”问题,如有人提出的“让市民在家门附近就能买到公益票”和票务网络布点的问题,也应进入研讨视野,这就不是剧院一方所能承揽,需要有更大的布局和设计。这样,公益票与百姓间才能建立起长远的贴心关系。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