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行业资讯 >> 正文
“浪荡公子”须平反“剃头师傅”上台来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59:54 点击:
  “中国观众看歌剧,实在是太严肃了。”学会计出身的李卫,如今是国内不多见的专业歌剧导演。上述感叹,是他多年来泡在国内外歌剧院比较后生发的。这些年,京沪等城市的剧院,演出了很多外国经典歌剧,可李卫却觉得:“演员演得很严肃,观众看得也很沉重。经典歌剧其实还有很多让人开心的剧目资源。”李卫指的“让人开心的剧目”,是指欧洲数百年来一直在与大歌剧“分庭抗礼”的喜歌剧。最近,他正在筹备的“首届上海喜歌剧展演”,将从本月24日起在兰心大戏院连续一周内上演6部喜歌剧。用他的话说:“喜歌剧不需庞大阵容,不用豪华制作,轻轻松松演出,开开心心观看,应该会受到欢迎。”   看歌剧 需要轻松     作为上海歌剧院的专业歌剧导演,李卫曾经在沪、京、穗以及欧洲执导了《图兰朵》《托斯卡》等大歌剧。但是,这些年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喜歌剧制作。“在演大歌剧时,我看到观众正襟危坐,鼓掌颇有分寸,也有人打瞌睡。但是,前年我与余隆合作,把改编后的《风流寡妇》搬上保利剧院,观众评价‘现场的火爆场面不亚于德云社’。去年,这部喜歌剧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演出,当地媒体报道时描绘了‘全场笑得前仰后合,简直就是外国二人转’的现场场景。”最初的努力获得一片喝彩声后,李卫觉得自己的努力很有价值:“歌剧的观众确实在增加,但大家是出于对经典艺术的敬仰和了解。cdn-wwW.2586.WANg我亲身感受到了观众更需要轻松和开心之后,觉得自己应该朝少一点‘公主’(《图兰朵》),多一点‘寡妇’的方向努力。”     演经典 也要时尚     在大歌剧演出重镇巴黎、柏林、伦敦等城市,除了国家级歌剧院,还有一家专演喜歌剧的剧院。所以,李卫认为:“上海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喜歌剧也完全有可能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中获取生存空间。”不过,他在这些年的编导实践中也有感悟:“不能照搬,还必须本土化,为优秀的外国剧目增添亲近、时尚的本土化元素。”这次“首届上海喜歌剧展演”上演的6部喜歌剧,都被他进行了改编处理。巴洛克歌剧《女仆》中两个角色的关系,变成了风波迭出的老教授与小保姆之间的矛盾;他要为莫扎特《唐璜》的主角“平反”,“唐璜并非不思悔改的浪荡公子,他的良心挣扎还是蛮有戏剧张力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则邀请钱程等上海滑稽名家与歌唱家同台,“上海人过去把理发师称为‘剃头师傅’,我写了新台词,加入了各种方言,变成了一台笑料迭出的市井戏。”     办展演 社会合作     包括唐尼采蒂的《唐·帕斯夸勒》、梅诺蒂的《电话》和1986年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的新版《卡门》,这次陆续上演的6部喜歌剧,音乐和唱段全部保留,对白台词大幅度调整,演员少则两人,多则五六人,都是来自法国、荷兰和国内颇具实力的青年歌唱家,而且全部用钢琴伴奏。李卫告诉记者:“我们采用的是民营机构主办、社会合作的运营方式,道具由家具商提供,邀请设计师加盟制作服装,与酒店谈妥了演员住宿,还得到了上海文化基金会的资助,大大降低了演出成本,因此,我们制定了全场200元的低票价,这些天刚开始出票,还是蛮受欢迎的。”记者问他:“这次为什么不演《风流寡妇》?”他笑答:“我们还想办第二届、第三届,只要观众认可,今后有的是机会。”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