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仙”踏歌而去 后人逐歌缅怀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06:16 点击:

2月4日,傅锦华追悼会在南宁举行。

傅锦华当年的舞台演出剧照。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左一)接见傅锦华(右一)和其他演员。

2005年,央视主持人崔永元随电影《刘三姐》导演苏里前去探望生病中的傅锦华。
提及山歌,广西人最绕不开的情结就是“刘三姐”。多年来,这位广西“歌仙”的形象,被无数人演绎过。其中最让人难忘的,当属广西第一代“刘三姐”之首傅锦华塑造的动人形象。Cdn-wwW.2586.Wang “此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这是人们用来形容一位歌者美妙歌喉的句子。可如今,广西彩调著名表演艺术家傅锦华,却带着她的美妙歌喉离开了我们。2月2日凌晨1时,傅锦华在南宁病逝,享年75岁。 记者回忆: 述说往事,老人曾竖起大拇指 上了年纪后,傅锦华的身体一向都不太好。5年前,她就坐上了轮椅,行动不便。而2010年的一次犯病,更让她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去年9月,因为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缘故,记者来到傅锦华的家里,与这位老人见面。虽然已经躺在病榻多时,但老人的精神状态却很不错。看见有客人来访,傅锦华在保姆的搀扶下坐了起来。只见她满头银发留至齐耳的长度,统统往后梳着。在她满是皱纹的脸庞上,一双眼眸显得格外的深邃和明亮,还依稀透露出当年舞台上“刘三姐”的灵动神采。 因为老人不能说话,傅锦华的女儿傅彬彬便把记者拉到了客厅里。客厅正中的那面墙上,挂着几幅巨大的黑白照片。这当中,有傅锦华当年进京演出《刘三姐》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时的合影,还有一首郭沫若赠予傅锦华的亲笔题诗。这些照片都被镶嵌在相框里,镜面上的玻璃被擦得一尘不染,可见傅锦华和家人对照片的重视。傅彬彬指着这些照片说,因为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了,所以只要有客人来到,她都会带他们去看看这些照片,让大家对母亲的过往有一些直观的了解。“这些照片,见证了我母亲与彩调剧曾经最辉煌的时刻,也是我母亲与彩调艺术结缘一生的缩影”。 就在傅彬彬和记者在客厅聊起关于照片的往事时,房间里传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原来,老人听见身边人说起了自己的故事,一时触动了情怀,忍不住哭了起来。为了安慰老人,傅彬彬坐在了母亲身边,一边抚摸着母亲的背,一边继续向记者讲述往事。每当女儿提到某一个精彩片段时,老人还会竖起大拇指向记者点头示意。这一刻,“刘三姐”的神韵仿佛又回到了傅锦华的身上。 那一次的采访过程中,傅锦华还当着记者的面吃下了一大碗玉米糊,看起来很精神。没想到不到半年时间,她的身体情况竟然急转直下,使得记者当时与她的一见即成永别。 女儿讲述: 离开那天,母亲特别漂亮 傅锦华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傅彬彬。电话那头,傅彬彬的声音很疲惫。她告诉记者,母亲是因为糖尿病引发肺部感染等症状过世的。就在母亲去世前的那天早上,傅彬彬在医院陪着母亲说话,突然发现母亲的眼睛显得比平时都要明亮。“我还夸她眼睛又大又亮,这样才像个美女嘛。”谁知到了晚上,傅锦华的病情又突然加重。经过一番抢救,老人最终还是离开了。傅彬彬说,母亲走的时候没有痛苦,样子显得很安详。当时,所有的亲人都陪在傅锦华的身边,就连远在澳大利亚的外甥也刚好在南宁。“妈妈走的时候,没有遗憾。” 说到傅锦华的突然离开,傅彬彬猜可能是因为3个多月前发生的一件事情对母亲打击太大。原来,傅锦华的丈夫在两年前就去世了,为了不让傅锦华受影响,家人一直对她隐瞒着消息。3个多月前,一个探视者无意中说漏了嘴,从那时起,原本一直喜欢听人聊天,有时还在一旁“哼哈”几句的傅锦华就不再愿意发声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傅锦华的精神一直蔫蔫的,看起来也没有了坚持下去的意念,最后身体才每况愈下,直至辞世。 这几天,傅彬彬一直在忙着整理母亲的生活照和舞台照。她告诉记者,自己打算把母亲的照片扩印出来,制作成一本照片集。接下来,她要为母亲在家中设一个小小的灵堂,以便傅锦华的友人前来祭拜和怀念。“母亲有很多老朋友因为年纪大了,都无法亲自前往追悼会。现在我这么做,就是为了方便那些叔叔阿姨到家中来怀念母亲。除此之外,也为我们家人留个惦念的地方”。 徒弟追思: 德高望重,留下欢乐给大家 广西戏剧院党委书记、兼任广西彩调团团长的杨步云和傅锦华是师徒关系。身为彩调的第三代传承人,杨步云对于傅锦华这位前辈的离去不无惋惜。“傅锦华的演艺成就很高,可以说是一位天才演员。她演什么像什么,扮演任何角色都是惟妙惟肖。由傅锦华打造的‘刘三姐’形象,至今仍是广西戏剧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她作为广西第一代‘刘三姐’之首,对晚辈悉心教导。后来的4代‘刘三姐’,都是她手把手调教、栽培起来的”。杨步云告诉记者,2月4日傅锦华的告别会上,他们还专门剪辑了两段傅锦华演唱的《刘三姐》中的片段,在现场反复播放,让大家再度领略这位天才歌者的动人歌喉。 就在举办追悼会的头一天晚上,杨步云还细细地回忆了这些年来他和师傅傅锦华相处的一幕幕往事,“最后发现,她留给我的只有欢乐”。 1974年,《刘三姐》进京汇报演出。当时的杨步云还是个“小年轻”,跟着演出团队头一次去到首都。“臭美”的他,刚到北京就偷偷地花12.5元买了双时髦的黑皮鞋。这双鞋子的价格在当年可以用“昂贵”来形容。杨步云买了之后就有些后悔,不敢穿出门。忐忑之下,他找到傅锦华征询意见。 “阿娘,我买了双皮鞋,价格有点贵,不知该不该穿出去,怕被大家批评我乱花钱。”面对师傅,杨步云说话都有些小心翼翼。傅锦华的回复让杨步云大感意外:“鞋子买了就要穿,你买得起,就不要怕别人说。如果有人非议你,让他们来找我。”杨步云听完傅锦华的话,又高兴又好笑,因为他没想到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竟然是个性格直爽、观念开放的人。 正是这么一件小事,让杨步云记忆至今,每次回忆起都会忍俊不禁。现在再次和记者提起这事,多少冲淡了一些他的悲伤。 “刘三姐”追忆: 辉煌经历,唱出广西民歌灵魂 2月4日,记者拨通了与傅锦华同期的“刘三姐”扮演者马若云的电话,声音带着哭腔的马若云连叹几口气之后,才稳定了情绪开始说话。“我和傅锦华同住一个大院,她走的那天晚上我就收到消息了。今天是她的追悼会,我想去而不敢去。我自己年纪也不小了,担心到了那个场上,控制不了悲痛的情绪。”马若云说,尽管自己没能亲自去和傅锦华告别,但是她还是和5代“刘三姐”的扮演者一起送了两个花圈过去。 马若云陪着傅锦华共同经历了《刘三姐》最荣耀的时刻。1960年,《刘三姐》代表广西进京演出。为了能让毛主席看上《刘三姐》,这一出剧目四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这一辉煌的经历,在中国戏曲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而当时在中南海怀仁堂里唱响《刘三姐》的,正是傅锦华。1962年,傅锦华作为委员之一代表广西参加全国青联会议时,还与其他代表一起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一句“今年收成好吗”的简单问候,让傅锦华紧张了半天的情绪得以缓解。而这一次见面,也成为傅锦华日后时常向马若云等友人提起的往事。 “在我看来,傅锦华演出的‘刘三姐’,真正带出了广西民间传说人物‘歌仙’的灵魂。或者说,傅锦华的歌声,真正唱出了广西民歌的灵魂。”马若云的言语间,无不透露出她对傅锦华艺术成就的钦佩。怎奈人间的悲欢离合都那么无常,从此,马若云对傅锦华的思念也只能寄托于“刘三姐”的歌声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