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话剧舞台趟出人生精彩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06:30 点击:





著名黄梅戏编剧、评论家王长安的儿子王庐璐如今被称为“沪上当红青年编剧”。从2008年创作第一部话剧《不骗你骗谁》,到现在五年多以来,他编剧上演的话剧有19部之多,并且每部都得到了极好的反响。 和王庐璐聊了近两个小时的话剧,很容易受到他的感染。作为20多岁的年轻人,他对他所处的行业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着难能可贵的明确目标和规划,而且正坚定不移地朝着他的梦想在前进。CdN-wWW.2586.WaNG 第一部分: 辗转走上话剧之路 兜兜转转回归舞台剧 如果说和舞台有渊源,那么作为黄梅戏编剧王长安的儿子,应该很早就有机会接触到这个行业吧。但是据王庐璐说,其实之前并没有因为父亲的缘故,和这个行业有很密的接触。 “他会偶尔带我去看他写的戏,却没有刻意带领我入哪个行业。”王庐璐说,从小到现在他只看过王长安创作的两部戏《小巷风情》和《风雨丽人行》。 王庐璐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在大学毕业之后,开始自谋生路。“我编过杂志,做过考前培训,做过婚庆,做过演艺经纪人,做过会展活动,做过网络公司的设计工作……” 王庐璐毕业之后曾有过朝九晚五的白领工作,但是渐渐地他觉得那种规律的办公室生活并不适合他。“当时我刚刚二十五岁,我想我这么早就把大好的时光葬送在办公室里的话,那我没有必要来上海,我可以一毕业就回家。回合肥还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颐养天年。” 紧接着,王庐璐便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开始单枪匹马在上海的话剧界打拼,很快便获得了成功。2009年他回到学校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了编剧专业的研究生,2010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机,遇到了一帮很好的朋友。我也把握住了机会,并通过这个契机,证明了自己。所以现在才能在这个行当里扎根,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我也可以继续做我喜欢的事情。” 父亲带给我的正能量 “他非常在乎我自己的想法,他不会左右我,也许正是这种宽松的教育方法,反而让我自然而然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兴趣。”对于父亲,王庐璐一直把他当偶像和榜样。“从他学习、创作、考试到回到安徽努力奋斗的经历都很励志,都是能够激励我的正能量。” “他不会约束我,当我取得成果的时候,他不会感到奇怪,因为他一直都认为我可以,认为我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王庐璐说,“父亲对我是良性的刺激。我在前年评上了一级编剧,去年拿到了田汉戏剧奖,这些年在上海取得的这些成绩,他都很开心。他说,他的判断不会错的。他一直以鼓励的方式推着我走。” 最近王庐璐在全国青年编剧高级研究班进修,课后还常常和父亲交流讨论。“经常发短信,和我爸交流。会告诉他,老师怎么说的,而我自己是什么看法,我也会从某些老师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然后告诉我爸他身上的不足。今天课上毛俊辉老师提到了当年黄梅戏曾做过一出《雷雨》,我就和父亲讨论了这个问题。” 如今,王庐璐心念父亲所从事的黄梅戏行业,希望有机会把话剧和黄梅戏融合在一起。 “来到上海之后,根据我自己平时的观察,我发现黄梅戏其实非常受到香港和台湾朋友的青睐,甚至超过了越剧、香港本土的粤剧和台湾的歌仔戏。徐克会用黄梅戏作为《天下无双》的背景音乐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没有好好利用到这个特色。如果和港台的创作人合作,肯定可以做一部非常特殊的黄梅戏。” 合肥与上海距离多远 “单从话剧市场的角度来说,两个城市的差距非常大。就这样说吧,比如我的一部戏在上海可以卖出100张票,那么我在合肥可能只能卖出1张票。”最近几年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等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话剧,但是其他大部分城市还都处于对话剧陌生的状态。 《小话西游》在合肥首演的时候,王庐璐就坐在剧场里。“剧场里只坐了三十几个人。三十几个人发出的笑声和掌声与300个人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所以欣喜之余还有些心寒。” “上海从去年11月、12月到今年1月有70多部话剧在演。现在上海所有的剧场,每天晚上都在演。这样大范围的、持续性的、轰炸式的、让观众眼花缭乱的剧目是合肥无法比拟的。现在合肥缺乏一种氛围。从业人员也缺乏这种氛围。所以我们很难持续那种轰炸。可能这部戏演完就没什么声音了,过个一年再演,观众又回到原点了。” “当然,万事开头难。观众从了解到不了解,再到喜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让合肥的观众喜欢看话剧、培养话剧市场的土壤,就必须要有从业人员勇敢地走出这一步,并且坚持下去。不然一切又归于零了。其实,上海也是这样过来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了20多年,不管市场好不好,都一直坚持在做戏。正因为这些人的坚持,我们终于等来了上海话剧繁荣的好时代。” “两年前,我就开始一直考虑带戏回合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契机。后来安徽省话剧院做了一个话剧演出季,我就跟他们说,不管这几部戏的反应如何,你们都要坚持做下去,你们开了个好头。” “我们必须持续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让大家知道有一个好去处,在剧场里可以放松、反思、思考、探讨,让看戏成为乐趣,成为习惯。” 第二部分: 他眼中的话剧世界 “减压戏剧”受到追捧 2006年以前,上海的话剧市场还不是特别繁荣。“那段时间有部情景剧《武林外传》很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便排了同名的话剧,故事轻松幽默,以古代人来演绎现代生活,其中还蕴藏了真挚的爱情元素。当时那部剧轰动了大江南北。渐渐地也带领上海的话剧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于是大大小小的团队就开始做‘减压戏剧’。” 由王庐璐编剧的话剧《不骗你骗谁》也正是在话剧正火的时候上演。“上演的那一天是愚人节,没有想到反响如此火爆。后来,我又分别在2010年创作了该剧的前传,2012年创作了后传,到现在这部戏已经演了100多场了。” 去年王庐璐创作的《不作你作谁》、《小话西游》来到合肥,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小话西游》是2008年年底、2009年初的贺岁剧,原名叫《大话西游外传》。从小就很喜欢周星驰的电影,喜欢《大话西游》,所以创作了这部戏,而话剧中孙悟空与观音的对白,以及结尾处孙悟空的表白都是石班瑜(周星驰的御用配音员)本人配音的。” “《不作你作谁》可谓是临危受命,在很大的压力下创作出来,讲述的是大都市里男男女女小情小爱的故事,在上海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特别是受到了年轻女观众的认可。” 一个半小时精彩的故事,不借助任何剪辑、特效,每一场都需要强烈的行动性和冲突性,这是舞台剧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吸引了王庐璐。 你猜不到的舞台创意 “上世纪初,我们更需要《雷雨》、《北京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舞台艺术也需要时代性、前进性。” 王庐璐的最新“肢体剧”《下一站》刚刚结束了在上海的首轮演出。没有布景、没有戏服、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道具,仅两副梯子和几块彩布,四位演员便生动地讲述了两位老人截然不同的复杂情感经历。四位演员共饰演了20多个角色,甚至连音效、灯效、换景等职能也都由这四位演员一力承担,颠覆了很多人对话剧的固有印象。 “舞台技术装置在变化,我们可以用电脑灯、LED灯,投影多媒体等高科技的介入,融入当下的审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传统意义上,人们看到的舞台是镜框似的,人们以为在舞台上只可以看得到生活,但其实不是。其实在舞台上,你可以‘看到’我乘着飞船飞向太空,你可以看到我有一场大的海战对决……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在话剧中加入越来越多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同时借助舞台的假定性,拓宽了话剧的表演形式和题材,也让观众感到眼前一亮。“只要你做出来了,让观众能够理解,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在小剧场里做实验 如今王庐璐还在不停地探索话剧的各种表现形式。“我的戏有古装的、现代的,严肃的、搞笑的,各种题材都在尝试。以我现在的年龄和资历,不想过早地把自己框死。我想等我四五十岁再总结的时候,可能会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一种风格或题材。” “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我未必能够实现,但是只要我努力了、奋斗了,我就问心无愧,我就开心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兴趣当成职业,而我是这样的幸运儿,我没有理由不往前走。” “现在在实验剧场里会做一些我想做的戏,比如用形式感的东西来表现,或者通过戏剧结构上的处理做一些实验,看观众能不能接受,然后把这些实验的信息收集起来,想要打造一部真正宏大的、打到人心里,有力量感的、有大场面的标准的戏。” 编剧王庐璐 2001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编导系,本科毕业后攻读MFA研究生编剧专业。从事话剧编剧行业近10年,代表话剧主要作品有《不作你作谁》、《囧男传》、《好好先生》、《两个人的上海》、《绝代双熊》、《不骗你骗谁》、《石库门印象》,《我爱的是你不是寂寞》,《嫁给谁都幸福》等。他编剧的《两个人的上海》年前获田汉戏剧奖编剧一等奖,庐剧《人鬼情》获全省小戏折子戏调演编剧二等奖,《蒲松龄采访记》获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编剧一等奖,《奥菲斯的合约》获全国剧本征集大赛优秀奖,《零比零》获陕西省小品大赛二等奖。论文《火车上的威风导演论》获田汉戏剧奖理论二等奖。2010年破格获得一级编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