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讲堂 >> 正文
大剧院的常客们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07:58 点击:

图1 强卡洛


图2 努奇


图3 艾森巴赫
    光阴荏苒,五年的光阴,国家大剧院以极其炫目的速度已经由世界艺术舞台的新军变成一个生力军,无数世界顶级艺术家和艺术院团家常便饭式的到来使得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艺术殿堂。同样,奔着大师名团以及高水准的演出来的乐迷数量也急剧增长,越来越多的乐迷渐渐地成为大剧院的常客。     常客们 艺术家     要说起这几年登上大剧院舞台的世界顶级大腕,真是掰着手指头也数不过来了。大指挥家郑明勋、舞蹈编导家诺伊梅尔、被称为“姐夫”的“指挥沙皇”瓦莱里·捷杰耶夫,还有如今身患重病的小泽征尔……这些艺术家们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为乐迷留下了无数的精彩瞬间和华彩乐章。cDN-Www.2586.WaNG此外,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散发着顶级光环的一个接着一个的世界名团。     据了解,自2007年12月22日运营以来,国家大剧院商业演出3914场,平均每年800场,中外543家艺术团体、14.8万人次登上了这个殿堂。     来“打工”的强卡洛     2011年《托斯卡》、2012年《漂泊的荷兰人》及《罗恩格林》,两年三部大戏,意大利着名歌剧导演强卡洛几乎成了大剧院的“御用导演”。这两年,这位叼着烟斗、戴着墨镜、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洋导演总是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剧院“上班”,远离家乡的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漂泊的意大利人。     说到来大剧院“打工”,强卡洛说:“我可不是为了钱来北京工作的,世界上其他歌剧院给我的报酬比大剧院给高,但是我愿意来,是因为大剧院能帮我实现艺术上的自我超越,我愿意和她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北京的观众懂我的艺术,他们是我的知音,他们推着我继续往前走。”     到现在强卡洛来北京断断续续已经十几趟了,但是他还没有时间逛过北京的名胜,“‘热爱工作’是我的格言,我是来北京工作的,我可不是一名游客!”     艾森巴赫训练“子弟兵”     光头,深邃的眼神,一副冷峻的面孔,笑起来也很灿烂,这就是大剧院的常客之一、中国乐迷的老朋友、指挥大师艾森巴赫。     艾森巴赫是欧洲最大的音乐节--德国石河州音乐节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石河州音乐节青年乐团训练营的艺术总监。他说:“我的训练营有26年了,最近几年我发现乐团每年都会有一半是中国面孔,后来我发现有很多人都在大剧院管弦乐团里。”     艾森巴赫把大剧院管弦乐团称为自己的“子弟兵”,他如此评价这支乐团:“有朝气!他们能够快速地把自己的技术与对作品的感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在两年之间相继在大剧院的舞台上,带领这支生力军出色地完成了马勒、德沃夏克、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几位作曲家的大部头作品。     艾森巴赫一直关注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对演奏中国作曲家作品和培养中国青年音乐家抱有浓厚的兴趣,他说:“我是第一个开设个人中文网页的西方音乐家,借助这个平台,我可以更好地关注中国有潜力的音乐家。”     跪地致谢的“老弄臣”     2009年到2011年,歌剧《弄臣》连续三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一个外国“小老头”里奥·努奇每次都会得到英雄般的欢迎和追捧。     三年三次盛大的“弄臣之夜”,这位有着“天下第一弄臣”美誉的歌剧大师里奥·努奇和女高音联袂完成的二重唱《复仇的火焰》总是被几近疯狂的掌声与欢呼声淹没,以至于那位背驼腿瘸的“老弄臣”不得不跪地致谢,甚至返场再唱一遍《复仇的火焰》。     对于现场的反应,努奇激动地说:“中国的观众简直太神奇了,他们甚至比意大利的观众还了解《弄臣》这部歌剧。这就是我为什么再次来到中国的原因,虽然我们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但通过歌剧,我感到中国观众能读懂我。”     常客们 明星     在大剧院艺术普及推广的过程中,白岩松、濮存昕、王刚、杨立新、冯远征、徐帆、胡军等钟爱古典艺术的演艺明星们也都在充当着推广大使身份,他们在用名人效应进行着古典艺术普及。     “苦行僧”白岩松     一向热爱古典音乐的主持人白岩松是国家大剧院的常客,也曾作为嘉宾参加大剧院主办的“艺术1+1”系列沙龙,跟大剧院的会员们聊艺术。每次在大剧院的讲座上或者发布会上,谈起欣赏音乐的感受他都会侃侃而谈,一连串的思想火花都会引来现场一片掌声。     他说:“做艺术普及教育推广工作,就像一个苦行僧,你在做,但不能去求收获,可收获一定在。一场讲座,100个人来听,当他们离去的时候,也许有两个人回家后开始拿出唱片或者到朋友那里借几张唱片来听,最后有一个人一辈子喜欢上了音乐,这就足够了。”     白岩松坦言,生活中只有5%比较精彩,也只有5%比较痛苦,另外的90%都是在平淡中度过,人都是被这5%的精彩勾引着,忍受着5%的痛苦,生活在90%的平淡之中,“搭建我5%精彩和抚慰我5%痛苦的,至关重要的是古典音乐。”     常客们 乐迷     五年来,大剧院共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2739场、活动2463场,惠及观众达241.6万人次。大剧院培养出了一批痴迷古典艺术的乐迷们,并且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铁杆粉丝”小赵     说起大剧院的“铁杆粉丝”,赵凯伦必定是其中一员。凯伦长期以来就喜欢音乐,但是自从他2009年4月第一次来到大剧院,就让他的音乐方向更加明确了--歌剧。平均一星期来大剧院3次,商演、讲座、公开彩排,凡是自己喜欢或者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演出和活动,凯伦都会到场。     他还作为大剧院会员联络员,多次参与剧院各项活动中。凯伦说大剧院提供给他的是两个方面的珍宝:第一是知识,第二是做人。由于经常参加大剧院的活动,凯伦认识了很多艺术名家,邹静之、周晓琳、关致京、袁晨野、薛皓垠等,“最令我兴奋的是,歌剧《赵氏孤儿》上演的时候,邹静之老师还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去观看演出。”如今,凯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意大利学习声乐课程。     拍大剧院的徐老     国家大剧院的众多会员里,才华横溢的普通人不在少数。徐敏生老人不仅是音乐爱好者,还是一名摄影发烧友。凭着对艺术的热爱,70多岁的徐敏生老人每次来国家大剧院,都会带着相机拍照。他将剧院的一点一滴通过镜头记录下来,并制作成精美的纪念册,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每一组故事都有一段关于艺术的回忆。     如今,他已经制作了24本这样的纪念册,取名为“当我走进国家大剧院的时候”。徐老在卷首这样写道:“当我伫立在穹顶之下聆听天籁之音的时候,我庆幸自己抛却了往事忧愁。” 他还在每次活动后,到西城区邮局盖当日的邮戳,作为纪念。徐老说,等到时机成熟,他要办一个摄影展,名字就叫《我拍国家大剧院》。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